赠道法师

道公胆大过身躯,敢逆龙鳞上谏书。

独欲袒肩担佛法,故甘引颈受诛锄。

三年窜逐心无愧,万里归来貌不枯。

他日教门纲纪者,近闻靴笏趁朝趋。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赠道法师》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通过描绘道公的胆识与坚守,展现了其对佛法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逆境时的坚定态度。

首联“道公胆大过身躯,敢逆龙鳞上谏书”,开篇即以“道公”之名点出人物,用“胆大过身躯”的夸张手法,强调其非凡的勇气和胆识。接着“敢逆龙鳞上谏书”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道公敢于直面权威,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进谏的情景,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颔联“独欲袒肩担佛法,故甘引颈受诛锄”,进一步深入刻画道公的形象。他不仅勇于担当,甚至愿意牺牲自己,袒露肩膀,为佛法付出一切。这种不惜生命捍卫信仰的精神,令人敬佩。同时,“故甘引颈受诛锄”一句,以“甘”字表达出道公对于可能遭遇的危险和牺牲的无畏态度,彰显其坚定的信念和对佛法的忠诚。

颈联“三年窜逐心无愧,万里归来貌不枯”,描述了道公在经历了三年流放之后,归来时内心依然无愧,面容依旧焕发着生机。这一联通过对比流放前后的变化,突出了道公内心的坚韧与不屈,即使历经磨难,仍能保持初心,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尾联“他日教门纲纪者,近闻靴笏趁朝趋”,则以未来之人的视角,预示道公的影响力将超越当下,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通过“靴笏趁朝趋”这一细节,形象地描绘了道公事迹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他的尊敬与追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公形象的生动描绘,赞美了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信仰追求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勇敢与坚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与正义的执着追求和崇尚精神。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谷山沙弥求诗

十里松风长不老,一庭秋色为谁闲。

偶逢此日休新夏,偏见耆年忆故山。

贫里有秋同举箸,法中添口共开颜。

偶然弄笔成诗句,乘兴留题屋壁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赠罗道人

蜕尘标韵矫翔鸾,鬓发楼飕风露寒。

脱舄骨飞何日见,解衣沐浴万人看。

肯来从我翛然住,皆说他人屈致难。

戏作猫声行聚落,自忘身是晋郎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次韵张司录见寄

不曾识面已倾倒,便觉胸中泾渭分。

句精不减李长吉,才高大类沈休文。

看山诗眼湛如水,拄笏爽气高摩云。

他年竹屋夜连榻,妙语悬知过所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郭伯成荣登

快马东风走帝京,归来门巷绿阴成。

顷知一第文章贵,能致三公衮冕荣。

子涉风波方箠探,我闲几砚觉尘生。

赠诗谁似王摩诘,翰墨场中独策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