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午日偶然来到憩云庵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弥江乱飞凫”,以动态的画面开篇,江面上鸭群纷飞,生动活泼。接着“踏歌喧败鼓”一句,以声音衬托氛围,通过喧闹的歌声和破旧的鼓声,营造出一种热闹而又略显荒凉的景象。
“千载此风俗,三闾意何取。”诗人在此引用屈原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接下来“牵愁虽百斛,不向斯时吐”则抒发了内心的忧愁,即使愁绪如山,也不愿在这样的时刻倾诉出来,流露出一种隐忍的情感。
“随步披荒榛,东湖更东浦。”描述了诗人漫步于荒野,最终到达东湖,再向东行至东浦的情景。这一段描绘了自然风光的壮丽与宁静。
“矮屋敞孤篷,四望旷萧莽。”矮小的房屋与孤独的帐篷映衬着四周广阔的荒凉景色,营造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氛围。
“中涵明净几,榜字灿可数。”诗人注意到庵内的一张明净的桌子,上面刻有清晰可见的字样,这可能是庵内的某种标志或记录。
“始忆憩云名,诗僧皎贯侣。”诗人回忆起庵的名字“憩云”,并提到这里住着一位名叫皎贯的诗僧,暗示庵内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解衣坐前楹,山水供仰俯。”诗人脱下衣物,坐在庵前的柱子旁,山水成为他仰望和俯视的对象,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
“翠袖列画屏,明湖鉴林羽。”翠绿的屏障排列,明澈的湖面倒映着树林的羽毛,展现了庵内外的美丽景色。
“老禅自束缚,良久乃出户。”老和尚自我约束,长时间后才走出庵门,体现了他对修行的虔诚与专注。
“清言涤烦襟,秀色扑眉宇。”与老和尚交谈后,诗人的烦忧得以洗涤,美丽的景色仿佛扑面而来,触动了他的心灵。
“瓢携匡山云,屐带越溪雨。”诗人提着装满山间云雾的瓢,脚上穿着沾满越溪雨水的鞋,形象地描绘了他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匡笋淡而腴,越茶甘更苦。”匡山的竹笋清淡而肥美,越地的茶叶甘甜却带有苦涩,象征着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悠然对湖山,少啜亦挥麈。”诗人悠闲地面对湖山,轻轻品茗,挥动着麈尾(拂尘),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与自在。
“羁旅耽幽寻,迁延及亭午。”诗人因对幽静的追求而滞留,直到中午才离开。
“别师入红尘,冰壶换汤釜。”与老和尚告别后,诗人踏入世俗,冰清玉洁的心灵被世俗的尘嚣所改变。
“欹枕思少憩,梦搅巫觋舞。”诗人倚靠枕头,想着稍作休息,但梦境中巫觋的舞蹈搅扰了他的宁静。
“逢逢败鼓声,又转墙东庑。”最后,诗人听到败鼓的声音,声音又转向庵的东侧,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哀愁与离别的意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