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三天境象验人间,不在江湖不在山。
大约颇同随报应,耳根清静道心闲。
这首诗名为《缘识·其十五》,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赵炅之手。诗中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清净的思想境界。
"三天境象验人间,不在江湖不在山" 这两句意在说明诗人已超越了对世俗界限的执着,他的心灵不再被物质世界所束缚,达到了一个精神上的高度。"三天"可以理解为最高的精神层次,而"境象"则是形容这种精神状态下的景象和感受。"验人间"表明诗人用这样的精神境界去体察和认识人世间的一切。
接着的两句 "大约颇同随报应,耳根清静道心闲" 展示了诗人对于宇宙规律的顺应与内在修养的达观。"大约"意味着广泛无边的道理,"颇同"则表明这种道理与万物皆一的和谐统一。"随报应"指的是顺应自然、顺应因果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常见的思想。在这里,它强调了诗人对于生命流转中的平静接受态度。"耳根清静道心闲"则更加具体地描绘出诗人的内在世界:他的感官(以耳为象征)非常清净,不受外界干扰,而他的精神核心(即“道心”)也保持着悠然自得的宁静。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世间与超脱之境,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在平衡的心路历程。
不详
少年虽共语,不解老人心。
莫作为闲事,高山似海深。
晴霁夜清秋,星繁月似钩。
乐耶兴我意,绝唱入冥搜。
初分上下顺阴阳,草木浮生地久长。
日月星辰随大道,天心便是法中王。
逍遥本意离尘埃,日见愚痴足可哀。
唯愿人心齐一等,花香常近慧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