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翁

冥冥青枫林,戢戢归飞翼。

飞鸟亦有巢,老翁行乞食。

问翁何方人,挥涕答不得。

良久前自言:“家在东山侧。

薄田五十亩,父子艺黍稷。

宿昔天地平,黾勉努筋力。

中妇提壶浆,小妇当机织。

老妻低白头,扶孙共匍匐。

冬日农事歇,斗酒呼亲识。

鸡豚稻粱饭,壮我衰颜色。

宁知属戎马,秋毫见取索。

一岁耕且锄,不足供赋役。

芸田倦未起,肢体被鞭策。

贫家力已竭,公家求日益。

有田以自养,反以速穷厄。

欲卖与豪家,乡邻少人迹。

当时富贵者,荒草生空宅。

回头语孙子:‘流离任所适。

重恐官吏至,岂能受逼迫。

黄泉亦相见,何必人间客’。

欲呼一饭别,盎无半升麦。

出门各分手,痛哭辞阡陌。

哀哉竟至今,两不闻消息。

老身一葛衣,朽烂委荆棘。

饿死污人乡,不死长悽恻。

新朝泽万物,我独罹斯极”。

下民日憔悴,上天安可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乞食老翁的悲惨生活境遇,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诗中通过老翁的自述,展现了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艰辛与绝望。

“冥冥青枫林,戢戢归飞翼。” 开篇以凄凉的景象引入,青枫林中,飞鸟归巢,象征着老翁孤独无助的生活状态。

“飞鸟亦有巢,老翁行乞食。” 飞鸟尚有归宿,而老翁却只能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对比强烈,凸显了老翁的悲惨命运。

“问翁何方人,挥涕答不得。” 老翁不愿透露自己的来历,泪水滑落,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接下来,老翁讲述了自己原本的生活状态:拥有五十亩薄田,与家人共同劳作,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然而,战乱来临,生活变得艰难。妻子提壶送饭,儿媳织布,老妻低头织补,全家共同努力维持生计。冬季农事结束,他们欢聚一堂,共享丰收的喜悦。

然而好景不长,战乱加剧,官府苛捐杂税不断,使得原本自给自足的生活难以维系。老翁不得不日夜辛勤劳作,但仍然无法满足赋役的需求。贫穷使得家庭力量耗尽,而官府的索取却日益增加。最终,老翁被迫考虑卖掉土地,但因无人问津而未能如愿。昔日的富贵人家,如今只剩下荒草覆盖的空宅。

老翁对未来充满忧虑,担心官吏再次到来,无法承受压迫。他渴望与家人团聚于黄泉之下,而不是在人间遭受折磨。在饥饿面前,老翁甚至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来准备一顿饭,最终与家人分别,痛哭离去。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战乱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老翁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通过老翁的自述,诗人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卧病

海门送人地,人去见波涛。

东路离居久,西风病骨高。

背墙施枕簟,当暑着绨袍。

颇悟无生理,蝉声在远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新别

户外犹残月,江边已晓春。

轻装来去易,孤烛别离新。

角枕回怜汝,牛衣莫笑人。

请看原上骨,岂得在生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梁器圃归顺德

汀洲初雁飞,送客钓鱼矶。

故里我曾梦,深秋君独归。

荻花迎棹起,枫叶到城稀。

为问先人宅,门前柳几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闲居(其一)

闲居冬已尽,独坐念将衰。

霜叶不亲树,寒花多苦枝。

单衣勤向日,薄命拙逢时。

莫作将来计,人生未可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