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朝李昌祺所作的《萧芳桂挽诗四首》中的第一首,表达了对逝者萧芳桂的深深哀悼之情。诗人以秋天的芳桂凋零象征萧芳桂的生命消逝,"无人不泪流"道出了人们对他的离世感到无比悲痛。接着,诗人惋惜当今人才凋零,"通才今日少"暗示了社会失去了一个杰出的人物,未来的遗憾何时能止息呢?
诗中提到的"苔藓碑三尺",描绘了萧芳桂墓碑上的青苔,暗示岁月流转,碑文已模糊不清,但其人之名犹在人心。"楸梧土一丘"则形象地描绘了萧芳桂长眠的简陋坟冢,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最后,诗人以"雁门前学士,地下与嬉游"收尾,想象萧芳桂如同雁阵中的学士,在地下与故友欢聚,寄托了对亡者的怀念和对人世欢乐的向往。整体而言,这是一首深情而哀婉的挽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和对往昔时光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