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罗钦顺所作的《寄李敬夫用其送行韵(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清雅生活,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首联“几载岩居梦亦清,手栽松竹喜初成”,诗人回忆数年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清幽,亲手种植的松竹初见成果,心中充满喜悦。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松竹常被喻为坚韧不拔、高洁之士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颔联“君王自合天明畏,我辈宁关世重轻”,通过对比君王与普通人的不同心态,表达了诗人对权力与世俗的淡然态度。君王因权力而畏惧天命,而作为普通人,诗人则不以世间的荣辱得失为重,体现了其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颈联“残卷未容资蠹食,好山重许对鸡鸣”,描述了诗人阅读未尽之书卷,不愿被虫蛀蚀,同时期待再次见到美好的山景,听到鸡鸣之声。这既是对知识的珍视,也是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与物质双重追求的平衡。
尾联“却愁心学人稀讲,满耳高谈了治平”,表达了诗人担心自己深奥的学问难以被人理解,希望有人能倾听并讨论,共同探讨治理国家之道。这反映了诗人不仅追求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关注社会与国家的发展,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其对知识、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