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山宿盘龙寺

盘龙得山名,寺占山之下。

老师草庵居,后嗣广精舍。

禅流日益盛,寂照腾诗价。

我来诲其徒,竞以相誇诧。

少林的的意,一语独无暇。

默然坐明窗,孤蟾彻清夜。

迟晓登终南,行行与谁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赵抃在游览南山并住宿于盘龙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禅宗精神的深刻领悟。

首句“盘龙得山名,寺占山之下”,点明了盘龙寺位于山脚下,因山形似盘龙而得名,为整篇诗作奠定了自然景观的基调。

接着,“老师草庵居,后嗣广精舍”描绘了僧侣们的生活环境,既有简朴的草庵,也有规模较大的精舍,展现了寺院的多样性和历史的延续性。

“禅流日益盛,寂照腾诗价”则表达了禅宗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诗人通过诗歌来颂扬这种精神追求的价值。

“我来诲其徒,竞以相誇诧”描述了诗人亲自教导弟子的情景,弟子们相互夸耀,体现了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

“少林的的意,一语独无暇”借用少林寺的典故,强调了言辞的简洁有力,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智慧的高度推崇。

“默然坐明窗,孤蟾彻清夜”描绘了诗人静坐窗前,月光如洗的夜晚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迟晓登终南,行行与谁话”表达了诗人清晨离开盘龙寺,踏上归途,心中或许有所思,但并未明确表达,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宗教之深邃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735)

赵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留题剑门东园

剑州古要害,重门扼开阖。

堤防两川地,喉吭此呀呷。

在昔禦狂寇,如朽施巨拉。

时平付良守,一与公论合。

政成治东圃,于焉解宾榻。

予方锦官去,邀我置壶榼。

纵步车马休,举目苍翠匝。

摅怀谈笑喧,倾车潺湲杂。

不春亦芳菲,匪风自萧飒。

主宾饮兴豪,量海川酒纳。

贰车台中旧,题诗谓予盍。

默默极佳处,兹俗何以答。

形式: 古风

赠阳安徐迈表兄屯田

少时所学苦,食檗日自强。

壮岁从宦清,饮冰中刚肠。

阳安百里地,邈在天一方。

惠政不鞭朴,斯民乐耕桑。

念予昨守赣,与兄会家乡。

兄今岁已满,余遽提蜀疆。

一朝此邂逅,五载忘参商。

且勿语离索,易老惊鬓霜。

且勿较通塞,放怀把酒觞。

上方圣政新,求贤坐明堂。

兄道足施设,兄志弥颉颃。

喜予外祖门,从此生辉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双竹

余家有故园,园中可图录。

天然一派根,一根生两竹。

一长复一短,比之如手足。

长者似乃兄,短者弟相逐。

我见人弟兄,少有相和睦。

竹分长幼情,人岂无尊宿。

将竹比人心,人殆类禽畜。

常记五六岁,不见还呼哭。

及至长大时,妻孥相亲族。

咫尺不相见,相疏何太速。

不顾父母生,同胞又同腹。

旦夕慕歌欢,几能思骨肉。

枉具人须眉,而食天五谷。

静思若斯人,争及园中竹。

形式: 古风

次韵孙直言九日登龙门山

皇祐二年秋九月,九日龙门遇佳节。

新都大夫孙隐之,报政优游共民悦。

升山高会宾主俱,满头黄菊泛茱萸。

遥开醉眼极千里,身高气爽胸怀舒。

逢时感物以次发,诗成落落倾玑珠。

初言府政好太守,化行岁稔民力苏。

喜声协气遨以狂,稚子负老老者扶。

又言登临风景异,澄川秀野如披图。

殊方真赏到奇处,未来空只誇江湖。

得之独善不在己,远遣遗我开烦纡。

嗟我江原亦民长,周遭百里平如掌。

簿书役役甚囚拘,闻有岷峨无计上。

及闻治邑兹山奇,脚力不到神魄驰。

谁知我亦好山者,箧中时复观君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