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谒湘妃庙》由明代诗人苏仲所作,描绘了湘妃庙的庄严与荒凉之美。首句“焚香展敬湘妃庙”便已奠定了全诗的肃穆基调,通过“焚香”这一动作,展现了对湘妃庙的崇敬之情。接着,“千古荒凉枕碧流”,将庙宇置于时间与空间的宏大背景之中,碧水环绕,更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
“擎日古松皆错落,空山遗像自潇飕”两句,以古松与空山为载体,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暗喻了湘妃庙所在之地的静谧与深远。古松错落有致,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空山中的遗像,随风轻摇,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苍梧道远心长苦,斑竹丛中湿未收”进一步深化了庙宇的环境氛围,苍梧之远,象征着湘妃的哀怨与思念之深;斑竹丛中,泪水未干,寓意着情感的绵延不绝。这两句诗将湘妃的悲情与庙宇的凄美融为一体,令人动容。
最后,“留得万年香火在,落花啼鸟自春秋”则表达了对湘妃庙永恒生命力的赞颂。无论岁月如何更迭,香火不断,落花与啼鸟见证了季节的轮回,也象征着湘妃故事的流传不息。整首诗通过对湘妃庙及其周围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与人文之间深刻联系的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