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其四)

寂灭乃可乐,纷华何足娱。

百年会有尽,富贵同邱墟。

不如早抽身,卜此山林居。

手植松与桂,青青三万株。

幅巾坐其下,萧散谁如吾。

衣食粗饱暖,身在即有馀。

归依金仙氏,妙契端不虚。

借问名利者,还有此乐无。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纲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和作之一,名为《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其四)》。全诗以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漠态度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首句“寂灭乃可乐,纷华何足娱”,诗人直接表达了对世事繁华的不屑,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接着,“百年会有尽,富贵同邱墟”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短暂,富贵终将消逝的道理,暗示了对功名利禄的看破。

“不如早抽身,卜此山林居”则表明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选择隐居山林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手植松与桂,青青三万株”描绘了诗人亲手种植松树和桂花的情景,象征着他对自然环境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幅巾坐其下,萧散谁如吾”通过描述诗人穿着宽大的头巾,悠闲地坐在松树和桂花之间的情景,展现了他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最后,“衣食粗饱暖,身在即有馀”强调了诗人满足于简朴生活,认为物质上的富足并非幸福的唯一来源。

“归依金仙氏,妙契端不虚”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信仰,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内心平和与智慧的境界。最后一句“借问名利者,还有此乐无”则是对那些追逐名利之人的反问,意在提醒他们是否能体验到诗人所追求的这种简单而深刻的快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独特见解,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收录诗词(1653)

李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字:伯纪
  • 号:梁溪先生
  • 生卒年:1083年-1140年2月5日

相关古诗词

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其五)

膝横五弦琴,试鼓南风曲。

寄傲北窗下,便觉此生足。

开怀酒一壶,寓意棋一局。

既使风扫门,还将月为烛。

形式: 古风 押[沃]韵

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其六)

贫者无置锥,富者连阡陌。

嗟予亦何幸,伏腊粗能适。

但使岁事丰,便足给朝夕。

人生几何时,倏如驹过隙。

惟当适我心,安能供物役。

著书聊寄怀,底之或可绩。

吾身虽不遇,吾言期有益。

形式: 古风

次韵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其一)

是心本纯白,利害俶扰之。

陶然到醉乡,还此未扰时。

古人重酒德,妙意端在兹。

嗟予数杯量,径醉不复疑。

既得醉中趣,安用杯常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次韵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其二)

醉中忘万物,一视渊与山。

坠车神不惊,庄周非寓言。

是乡岂华胥,逸乐不记年。

谁能造其域,勿为薄俗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