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人柳亚子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的读后感。诗中提到的"陈迹煤山三百年"暗指明朝崇祯帝在煤山(今景山)自尽的历史,距郭文写作之时已过去三百多年。"高文我佩鼎堂贤"赞扬郭沫若的文章如同古代贤士的著作,令人敬佩。
"吠尧桀犬浑多事"借用了"吠尧"和"桀犬"的典故,批评那些无谓的纷争和权谋,暗示历史上的动荡与误判。"喘月吴牛苦问天"则以吴牛喘月比喻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与迷茫,形象地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由检师心终覆国,自成失计遂捐燕"进一步指出,历史上的失败往往源于过于谨慎或策略失误,如明朝崇祯的过度警惕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捐燕"指的是失去燕京,即北京。
最后两句"昌言张李如能拜,破虏恢辽指顾间","昌言"意为明智之言,"张李"可能是指张居正和李自成两位历史人物。诗人期待如果他们能听取郭沫若这样的明智言论,或许能在平定战乱、恢复领土方面展现出更大的作为。
整体来看,柳亚子通过这首诗,既肯定了郭沫若文章的价值,也借此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寄寓了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