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灵隐蒲庵长寄二律(其一)

驻锡龙河近冶亭,一池蒲草座中清。

真僧渡海求书偈,朝客圜门听讲经。

即物悟空心自寂,随缘出定眼长青。

法台曾證人天会,几绾袈裟觐紫庭。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刘崧的诗《和灵隐蒲庵长寄二律(其一)》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佛教修行场景。首句“驻锡龙河近冶亭”,点明了僧人居住的环境,临近河流且靠近冶亭,暗示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一池蒲草座中清"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清净,蒲草丛生,为僧人的禅修提供了清幽的背景。

第二句“真僧渡海求书偈”展现了僧人对佛法的虔诚追求,通过长途跋涉寻求佛法智慧,体现了僧人的精神境界。"朝客圜门听讲经"则转而描绘了听经的场景,无论是僧人还是俗世的官员,都在这里共同学习佛法,体现了佛法的普世性。

"即物悟空心自寂"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空”的理解,通过观察事物领悟到万物皆空的真理,内心达到宁静。"随缘出定眼长青"则寓意僧人顺应自然,随缘生活,心境如常青之树般稳固。

最后两句“法台曾证人天会,几挽袈裟觐紫庭”回顾了僧人过去的修行成就,他曾参与过重要的佛事活动,甚至有机会在皇宫中拜见尊贵的君主,这既是对僧人地位的肯定,也体现了佛法的庄严与神圣。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蒲庵的修行生活,展示了僧人与世俗之间的互动,以及佛法对人心的净化和提升作用。

收录诗词(2515)

刘崧(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灵隐蒲庵长寄二律(其二)

华发飘萧六十年,閒居鱼鸟亦仙仙。

开园未种千头橘,入洞初寻九眼泉。

幸可自酬沽酒价,喜无人送买山钱。

何时乘月过灵隐,同泛秋风鉴曲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寄天宁雪印文上人

去年抱病过清江,风雨萧萧卧短艭。

帆影近移金凤渚,钟声遥应石龙泷。

极知禅悟超诸境,况是诗名重一邦。

投老荒山未能往,题诗凭寄白云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雨夕柬鹏举

入春已过五十日,晴景都无三四朝。

云去云来山杳杳,花开花落雨萧萧。

青丝送酒银瓶暗,彩笔题诗绛蜡消。

东岭几时明月上,曲阑芳树听吹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奉和长舅萧聘君绍宗馆中见寄之作

白泉亭下水瀰瀰,长日看云坐不移。

颜采肯缘春酒变,鬓毛不逐野蓬衰。

商山芝草长歌日,鲁国蒲轮应召时。

愧我未能操几杖,缠绵徒重昔人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