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偕诸子访苗李二鍊师归见木斋留诗同赋

杖头安得纸为钱,漠漠风吹寒食天。

野哭又添沙上鬼,暮归因问洞中天。

骑驴人去空留句,坐客床馀未啮毡。

三辅遥传榆柳尽,何须待禁久无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时节,诗人与诸子一同探访苗李两位炼师后返回途中所见所感,以及在木斋留下的诗篇。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道家生活的向往。

首联“杖头安得纸为钱,漠漠风吹寒食天。”以寒食节的背景展开,描述了诗人手持竹杖,却无法购买纸钱的情景,暗示了寒食节祭祖扫墓的传统习俗。同时,“漠漠风吹”营造出一种清明时节特有的清冷氛围。

颔联“野哭又添沙上鬼,暮归因问洞中天。”转而描写了一幅凄凉的画面:野外的哭泣声增添了沙地上鬼魂的哀鸣,傍晚时分,诗人归途中的询问则引出了对洞中仙境的遐想,表达了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颈联“骑驴人去空留句,坐客床馀未啮毡。”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与他人不同的生活态度。骑驴之人已离去,只留下诗句,而坐客的床铺上还残留着未被啮咬的毡垫,暗示了诗人对闲适自在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物质欲望的淡泊。

尾联“三辅遥传榆柳尽,何须待禁久无烟。”以“三辅”(古代指长安附近三个地区)的榆柳尽失为喻,表达了对社会变迁、自然环境破坏的感慨。最后的“何须待禁久无烟”,则流露出诗人对保持传统习俗、保护自然环境的呼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寒食节期间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文化及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1490)

释函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风雨怀我存

肯教一日不相闻,风雨萧萧咫尺分。

乡梦久残思转剧,砚田渐熟恨方殷。

抛书乍可寻黄鹄,陟屺无劳望白云。

桃李成蹊春已老,为君何事泪纷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送高含章

故人一见即回程,万里风沙两屐轻。

袖里新诗惟独咏,匣中长剑莫教鸣。

翻怜野鹤无高举,谁信冥鸿有至情。

归去不须重记忆,天山积雪梦犹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喜贵庵托钵回

镇日相寻屐齿频,经年始见意逾新。

一瓢尚带书生气,两袖新携上国春。

看尽空花曾可摘,探穷宝藏总成尘。

故乡田地从来稳,不到无锥未是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浴佛日寿陈令君二首(其一)

萧萧匹马度龙荒,翘首真同白象王。

冰雪尚酬文佛债,梅檀新浴令公香。

尽销兵气为农具,好借僧瓢进鹤觞。

却笑河阳空满县,昙花一朵现辽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