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张云章的《荆山》诗,通过对荆山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性与世态的深刻洞察。首句“吾经荆玉山,未惬登探愿”描绘了诗人对荆山玉石的向往,但并未满足于表面的探访。接下来,诗人通过“闻说洞中石,玲珑抟雪霰”赞美玉石的精美,暗示其内在价值。
诗人进一步借“玉生固有胎,不以青黑绚”表达对玉石本质的认识,认为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表的华丽,而是内在的品质。接着,他以“卞和彼何人,抱璞奚必献”暗指卞和献玉的故事,批评那些过分炫耀才华或宝物的人,暗示了“再刖自所取,无媒而频衒”的道理,即过分展示反而招致不幸。
诗人进一步指出“士诈常夺真,物贵不敌贱”,揭示了欺诈与真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价值判断中的贵贱之分。最后,“泣之亦何为,毋乃剧尤怨”表达了对那些徒然哭泣者的质疑,认为他们的行为过于怨恨。结尾两句“孰云空山猿,荆人哭佐卞”以空山猿的啼声和荆人哭卞和的典故,讽刺了那些肤浅的言论,表明诗人追求的是超越世俗眼光的道义。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通过荆山玉的意象,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个人选择的深层含义,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