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阳明洞天

每个虚亭坐片时,旋寻古迹上岩梯。

石含秋色苔痕老,洞接云天树影低。

樵客出林惊虎啸,道人临水听猿啼。

吟边欲记阳明事,恐动山灵不敢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在每个小亭稍作停留片刻,随即寻找古老的遗迹攀登山梯。
石头上秋天的色彩斑驳,苔藓痕迹显得古老,洞穴连接着云端,树影低垂入洞中。
樵夫走出树林被虎鸣惊吓,僧人靠近溪边聆听猿猴哀啼。
我吟诗想要追忆王阳明的事迹,却怕惊扰了山中的神灵,不敢题字留念。

注释

虚亭:小亭。
片时:片刻。
旋:随即。
古迹:古代遗迹。
石含秋色:石头带有秋天的色彩。
苔痕老:苔藓痕迹陈旧。
洞接云天:洞穴直通云霄。
树影低:树影低垂。
樵客:砍柴的人。
虎啸:老虎的吼声。
道人:僧人。
猿啼:猿猴的叫声。
阳明事:王阳明的事迹(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
山灵:山中的精灵或神灵。
不敢题:不敢题写。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尚仁的《游阳明洞天》,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阳明洞天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氛围。首句“每个虚亭坐片时”,写出了诗人游历过程中的悠闲心境,每到一处亭子稍作停留,欣赏美景。接着,“旋寻古迹上岩梯”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好奇与探索。

“石含秋色苔痕老”描绘了石头上覆盖着苍翠的苔藓,仿佛带着秋天的色彩,显示出岁月的痕迹。“洞接云天树影低”则展现了洞穴深邃,与天相接,周围的树木倒映在水中,显得格外宁静。

“樵客出林惊虎啸,道人临水听猿啼”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了山林中的野趣,樵夫的意外发现和道人的静听,增添了神秘感和自然的生动性。

最后两句,“吟边欲记阳明事,恐动山灵不敢题”,诗人表达出对王阳明(阳明先生)的敬仰,想借诗记录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却又担心自己的举动会打扰到山中的神灵,流露出一种谦逊和敬畏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游历阳明洞天为线索,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洞天的幽深与历史的沉淀,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深感慨。

收录诗词(54)

林尚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新昌道中

春红落尽雨霏霏,为怯轻寒尚夹衣。

村路每于泥处滑,乡音渐与市人非。

护蚕溪女条桑去,抱布山翁换米归。

世味遍尝只如此,几番清梦落渔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楚楚异凡禽,相看瘦不禁。

饥寻芝朮晚,梦忆海山深。

华表千年事,青天万里心。

一声唳清夜,霜月满疏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赠许紒岩

年齿未三十,清名已照人。

才高犹苦学,俸薄不言贫。

留客醉终日,爱花吟过春。

自怜闲未得,满面扑京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赠褚雪巘

多年林下隐,犹带旧儒酸。

自说因诗苦,还如学易难。

晓窗花气润,夜枕雨声寒。

又欲名山去,应寻胜迹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