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高堰坝示河臣

建堤以卫民,民安赖堤利。

设仍民受灾,堤存亦何济。

洪湖寔巨浸,高堰为障蔽。

犹虞盛涨时,莫禦汪洋势。

三坝建尾闾,节宣原有制。

何人倡邪说,强与安名字。

云开天然坝,每岁成故事。

吸川所不恤,涝田所不计。

惟保石堤固,河臣能事毕。

以此云称职,夫谁不能逮。

高斌觉此非,力排向浮议。

戒以邻为壑,下河实受惠。

但尚虞意外,添坝请予示。

予谓三已多,况五可轻试。

是与开天然,实同名略异。

因与定恒规,率视昨岁例。

仍旧贯者三,更新为者二。

三犹涨不减,许可及次第。

下河数县民,庶免饥溺累。

昨过清江浦,名宦堤旁祀。

皆昔保堤人,对民能弗愧。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阅高堰坝示河臣》。诗中探讨了治理洪水与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系,以及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首句“建堤以卫民”点明了筑堤防洪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接着,“民安赖堤利”强调了堤坝对于民众生活的重要性。然而,诗人随后提出疑问:“设仍民受灾,堤存亦何济?”即使堤坝存在,如果仍然发生灾害,那么修建堤坝的意义何在?这引出了对堤坝设计与管理的深入思考。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洪湖作为巨大水域,高堰作为其屏障的作用。然而,即便如此,诗人仍忧虑在洪水泛滥之时,如何抵御汹涌的水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诗人提出了“三坝建尾闾,节宣原有制”的设想,即通过建立多个出口来调节水流,控制洪水的规模。

然而,诗人指出,有人提倡错误的理论,试图强行给这种自然现象命名或赋予意义,这实际上是对自然规律的误解。诗人提到,历史上存在“云开天然坝”的做法,每年都会形成这样的自然现象。他批评那些不顾川流不息的洪水,也不考虑农田遭受水灾的情况,只注重保护石堤的稳固,认为这是河官的职责所在。

诗人进一步阐述,保护石堤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他提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既保留传统的做法,也尝试新的方法。在处理洪水问题时,应遵循既定的规则,并参考过去的经验。对于是否需要增加堤坝,诗人建议进行评估并提供具体方案。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高斌的赞赏,因为他认识到当前的做法并非完美,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强调了防止“邻为壑”的理念,即避免将问题转嫁给他人。诗人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轻下河地区民众的负担,减少因洪水造成的饥荒和溺水事件。

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水利管理和自然灾害应对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民众福祉的关怀。通过历史背景的分析和对现实问题的反思,诗人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治水策略,展现了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渡黄河

春初南渡夏初回,诗稿新添百叶才。

应为贪多佳作少,蛟龙不遣绕船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久闻

久闻黄河尾渐淤,审然民瘼亟宜虑。

去岁春月阅永定,骑墙行水吁可惧。

不啻尾淤河半淤,夏霖堤溃果旁骛。

泛滥空怀瓠子歌,至今未涸怜沮洳。

尔时南望增戚忧,未识金堤何以护。

兹来两度剪黄流,水由地中直东注。

回斡奔腾势雄放,云梯达海须更赴。

盛涨云或时拍岸,要亦归川得其故。

人言纷纭难尽信,解疑要在目亲睹。

因思永定原无尾,不疏则淤理所固。

九曲源从天上来,宋元以后夺淮据。

齐驱赴壑有归墟,苇荡宽深延套巨。

迥异浑流善变更,去岁过忧今始悟。

形式: 古风

中河一水送浮舻,两日舟行趁便途。

未免閒情顾洲渚,更看夕景翳葭芦。

细评合作无多子,静忆前游有是夫。

潋滟篷窗娥影入,谁家玉笛按清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舟行杂兴三十首(其一)

三山也只一舟通,疑在虚无缥渺中。

何似湖天空阔处,半帆新水坐微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