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乔冢宰致仕还太原二首(其一)

四十馀年仕阙廷,归来双鬓未全星。

一身用舍关天下,千载风流尚典刑。

启事从来誇水鉴,移文曾不愧山灵。

等閒颂德知何益,自有勋名照汗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送乔冢宰致仕还太原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官场四十余年后,选择退休归隐的情景。诗人在赞美这位官员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员一生功绩和品德的敬仰。

首句“四十馀年仕阙廷”,点明了官员从政时间之长,展现了其在官场的深厚资历。接着“归来双鬓未全星”一句,既描绘了官员归隐时的外貌特征——双鬓未白,又暗含了对官员年轻时即已功成名就的赞叹。

“一身用舍关天下,千载风流尚典刑”两句,高度概括了官员的一生。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国家的兴衰,影响深远。即便是在千年之后,他的事迹和品德仍被后人铭记,成为典范。

“启事从来誇水鉴,移文曾不愧山灵”则进一步赞扬了官员的高尚品格。水镜比喻官员如同清澈的水,能够映照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山灵则象征着自然界的神灵,官员的行为未曾让山灵感到羞愧,说明其行事正直,无愧于天地。

最后,“等閒颂德知何益,自有勋名照汗青”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颂扬官员功德的看法。他认为,颂扬功德虽好,但更重要的是官员的功绩和名声能流传千古,照亮历史的篇章。这不仅是对官员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其为国为民付出的崇高精神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官员归隐前后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在官场的辉煌成就,更突出了其高尚的品德和对国家的贡献,表达了对官员的深切敬意和赞美。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送乔冢宰致仕还太原二首(其二)

四朝文物仰前修,一日功成遂乞休。

君子致身惟道在,野人思治愿公留。

狄门桃李叨知己,白下江山忆旧游。

莫谓白岩多乐事,希文常负庙廊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柯奇纯主事归莆阳

新命才看下玉除,归心早寄入闽车。

不须驷马誇题柱,且着斑衣慰倚闾。

因病得閒情好在,移忠为孝乐何如。

春风伫看重来日,黑发光阴正有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陈尚书南京工部

老成闻望压群僚,南去台阶八座高。

江左旧都供览胜,国家留务重分曹。

经营列省工惟叙,出入三朝我独劳。

最是阙庭忘未得,凤台高处首频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送冢宰朱玉峰之南京(其一)

留司晚望重衡钧,三十年来侍从臣。

远去独安恬退节,众中欣见老成人。

两京规制遥相望,六代江山迹未陈。

盛世宦游应自乐,有人东望惜音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