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场景,探讨了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关系。诗中“食时辰,掌钵徒劳入市巡”描绘了一位僧侣在特定时间里,手持钵盂,前往市场乞食的情景。这里的“食时辰”既指进食的时间,也暗含了对修行时机的把握和对生活规律的遵循。
“若将心受檀那饭”,“檀那”是梵语,意为施主,这里指的是供养僧侣食物的人。这句话表达了如果僧侣只是因为得到食物而接受供养,那么他的内心并未真正感受到供养的意义,这与真正的修行精神相违背。“也似无功食禄人”,进一步强调了仅仅依赖外在给予而没有内在修为的人,就如同不劳而获的食禄者一样,缺乏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整首诗通过这一日常场景的描述,传达了佛教中关于修行与生活的深刻思考:真正的修行不应仅停留在形式上,而应深入到内心的修为之中,通过内心的觉醒和对生活的正确认知,实现自我超越和心灵的净化。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僧侣,也适用于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