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高叔嗣的《古歌》以荆和和良璞为隐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荆和当路泣",荆和比喻贤才,哭泣于当权者未能识其价值,暗示人才被埋没的悲哀。"良璞为谁明"进一步强调了贤良未被赏识的困境。"茫然大楚国,白日失兼城",以大楚国的失策象征国家在用人上的失误,兼城的丢失象征着领土的丧失。
"燕石十袭重,鱼目一笑轻",通过燕石(非真宝石)被过分重视,而真正珍贵的良璞却被忽视,对比强烈,揭示了社会价值判断的扭曲。"古来共感叹,今予益吞声",诗人感慨古人对此现象也有共鸣,而自己在当下只能沉默,更显无奈与悲凉。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不公和对真才实学的漠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