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

荆和当路泣,良璞为谁明。

茫然大楚国,白日失兼城。

燕石十袭重,鱼目一笑轻。

古来共感叹,今予益吞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高叔嗣的《古歌》以荆和和良璞为隐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荆和当路泣",荆和比喻贤才,哭泣于当权者未能识其价值,暗示人才被埋没的悲哀。"良璞为谁明"进一步强调了贤良未被赏识的困境。"茫然大楚国,白日失兼城",以大楚国的失策象征国家在用人上的失误,兼城的丢失象征着领土的丧失。

"燕石十袭重,鱼目一笑轻",通过燕石(非真宝石)被过分重视,而真正珍贵的良璞却被忽视,对比强烈,揭示了社会价值判断的扭曲。"古来共感叹,今予益吞声",诗人感慨古人对此现象也有共鸣,而自己在当下只能沉默,更显无奈与悲凉。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不公和对真才实学的漠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收录诗词(141)

高叔嗣(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病起偶题

空斋晨起坐,欢游罢不适。

微雨东方来,阴霭倏终夕。

久卧不知春,茫然怨行役。

故园芳草色,惆怅今如积。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行至车骑关河南界尽处与亲知别

山河未可尽,行处与春长。

驿路沙俱白,关门柳欲黄。

亲知还自反,离别各相望。

且缓征车发,中心恋故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安肃县寺病居汉阳董玄亮见过时奉使还阙

门前易水路,下马汉阳人。

野寺天晴雪,他乡日暮春。

相逢一尊酒,久别满衣尘。

不惮王程急,应怜伏枕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寓居慈仁寺游览

终日仙宫掩,青松绕殿遮。

到来长春草,行坐落天花。

阁上王城尽,门前官路斜。

微身随处是,何敢叹无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