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中庭茉莉香初落。谁摇鹦鹉帘栊索。千唤步才移。
花间敛衽迟。昵人秋水碧。低向裙边揖。
偷眼看双钩。猩红露凤头。
这首《菩萨蛮·乍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闺房初见情景,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微妙的互动。词中以茉莉花香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与男子之间含蓄而微妙的情感交流。
“中庭茉莉香初落”,开篇即以茉莉花香作为引子,暗示着一个静谧而美好的环境,为人物的出场铺设了情感基调。“谁摇鹦鹉帘栊索”,通过动作描写,引入了女子的动作,她轻轻摇动着窗帘,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这一细节透露出女子的期待与内心的波动。
“千唤步才移”,女子的行动被形容为“千唤”,既表现了她的娇羞与矜持,也暗示了男子的呼唤与追求。这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强化了女子的反应与情感的细腻变化。
“花间敛衽迟”,女子在花丛中缓缓移动,敛衽的动作不仅体现了她的优雅,也暗示了她在情感上的犹豫与思考。这里的“迟”字,更增添了情感的层次感,让人感受到女子内心的复杂情绪。
“昵人秋水碧,低向裙边揖”,这两句直接描绘了女子与男子之间的亲密互动。女子的眼神如同清澈的秋水,充满了温柔与期待,她低身向男子行礼,这一动作既表达了对男子的尊重,也暗含了她内心的羞涩与喜悦。
“偷眼看双钩,猩红露凤头”,最后两句则以女子的视角,巧妙地描绘了男子的装扮。她偷偷地看向男子的鞋头,发现是猩红色的,且装饰着凤凰图案,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男子的服饰之美,也暗示了他对女子的细心与关怀,以及两人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与想象的空间,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爱情与美的独特理解与表达。
不详
[公元一六四o年至一六八八年]字季角。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年四十九岁。康熙六年(公元一六六七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因徐乾学荐,以刑部主事入史馆充纂修官,与修明史,撰述最富。吏才尤通敏。旋罢归,杜门谢宾客,昼治经,夜读史,日事研究,锐意成一家言。方三年,遽得疾卒。懋麟与汪楫同里同有诗名,时称“二汪”。著有百尺梧桐阁集二十六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为郎特地新妆早。看来还比初时好。相对莫嫌生。
侬今眼更明。低鬟垂素手。无计开檀口。
故赠凤皇钗。撩他玉笋来。
行缠自绣帮儿小。新描花样心中稿。何用步金莲。
罗帏换了眠。掌中刚一握。怀里香偏觉。
郎戏漫匆匆。揉残两瓣红。
轻罗细褶湘波簇。香风吹起层层幅。花朵几枝柔。
徒然笑石榴。步来蜂蝶绕。绣带垂缥缈。
红衬下裳低。销魂褪转迷。
寒气暗侵帘幕,孤负芳春小约。庭梅开遍不归来,直恁心情恶。
独抱影儿眠,背看灯花落。待他重与画眉时,细数郎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