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子山为余与贺顺之书记李仲蒙察推同年同幕作题名记复有诗督程适之书石余因和兼谢

太常旧得同科第,幕府今还次姓名。

作记马周文已赡,书丹程邈隶尤精。

定知二美能传久,从此三家觉转荣。

每对雄词观健笔,自惭孤迹附群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他曾与太常同科登第,如今在幕府中排名次序。
他的文章如马周般丰富,书法更是程邈隶书的精华。
料想这两位才子的名声会长留,从此三家的荣耀更加显著。
每次看到他雄浑的言辞和有力的笔触,我自感孤陋寡闻,与群英相比逊色不少。

注释

太常:古代官职,掌管祭祀音乐。
科第:科举考试的等级。
幕府:古代官员的府署或军中幕僚机构。
姓名:个人的名字。
马周:唐代名臣,以文章才华著称。
书丹:用朱砂书写。
程邈:汉代书法家,隶书的代表人物。
二美:指两位才华出众的人。
传久:流传久远。
三家:可能指诗人的家族或与之相关的其他两家。
雄词:豪放、有力的言辞。
健笔:刚劲有力的笔法。
孤迹:指自己孤立无援或才能不足。
群英:众多杰出的人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文同的作品,颇具个人情感与技艺展示。诗人开篇即提及“太常旧得同科第”,表明他曾与他人共同参加过科举考试,并取得了相同的成绩。此处“幕府今还次姓名”则显示出一种期待或等待的情绨,可能是在等待新的任命或者是某种官方的名单。

接下来的两句,“作记马周文已赡,书丹程邈隶尤精”,诗人自豪地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和书法技艺。这里提到的“马周”可能是指唐代的文学家、书法家马周,其文字被后世推崇;“程邈”则应为宋初书法名家,诗中赞其隶书之精妙。

诗人接着表达了对自己和同侪技艺传承的信心:“定知二美能传久,从此三家觉转荣。”这里所说的“二美”是指文学与书法,而“三家”则可能暗示包括诗人在内的几位才子,共同创造了新的荣耀。

末两句“每对雄词观健笔,自惭孤迹附群英”,则流露出诗人对于自己作品的自谦态度,同时也透露了一种对同侪文学才子的敬仰之情。他们的作品如同强健的笔力,让诗人感到自己的创作(孤迹)在这些“群英”之间显得黯然失色。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成就,还透露出他对同侪的尊重以及对于文学和书法传承的期待与自信。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不饮自嘲

能诗何水曹,眼不识杯铛。

而我岂解吟,亦得不饮名。

持此以立世,可笑实浪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不雨

陵阳官居遇久旱,发喘浑如起新病。

已惊赤日晨可畏,更恨炎风午尤盛。

徒嗟禾黍尽焦落,无奈蝇虻转豪横。

安得神龙驾九霄,大霔满倾如倒井。

形式: 古风

中秋月(其一)

隔林滟滟生寒浪,倚汉岧岧数乱峰。

记得旧山曾此夕,碧岩千尺坐高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中秋夜坐遣兴

素纨不摇风满襟,露气中夜寒相侵。

予怀浩然杳莫寄,伴月直到青天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