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内考进士同考官唱和三首(其三)

明光寓直偶然同,八百儒衣度汉宫。

下笔春雷从地起,举头帝座在天中。

条陈不啻三千牍,品藻今惟六七公。

况是篇章容易得,好令编集附唐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毕仲游在宋代作为考官时与众多儒生一同进入皇宫参与考试的情景。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考试的庄重氛围以及考官与考生之间的互动。

首句“明光寓直偶然同”,点明了地点和事件的偶然性,即在明光殿寓直(寓直指官员在宫中值班)时,与众多儒生共同参与了考试。接着,“八百儒衣度汉宫”一句,通过数字“八百”强调了参加考试的儒生人数之多,同时“度汉宫”则暗示了考试的规模和重要性,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呼应。

“下笔春雷从地起,举头帝座在天中”两句,运用了春雷般的生动比喻,形容考生下笔如雷声般响亮,充满力量,同时也表达了对皇帝宝座的敬畏之情,象征着考生们对皇权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里不仅展示了考生们的才华横溢,也体现了科举制度对于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条陈不啻三千牍,品藻今惟六七公”两句,进一步描述了考试的严谨性和选拔的严格性。三千牍代表了考生提交的条陈数量之多,显示出考试内容的丰富和考生准备的充分;而“品藻今惟六七公”则说明最终被选中的考官仅有六七位,强调了选拔过程的苛刻和竞争的激烈。

最后,“况是篇章容易得,好令编集附唐风”两句,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期待,认为好的篇章并不难得到,并希望将这些作品编集成集,以延续唐代以来的文学传统。这不仅体现了对古代文学的敬仰,也表达了对未来文学发展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宋代科举考试的盛况,还蕴含了对人才选拔的重视、对文学传统的传承以及对未来文学发展的期许,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收录诗词(266)

毕仲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登瀛阁

穿池引水事清幽,水有寒鱼钓艇浮。

惯识蓬莱好风月,装成沧海旧汀洲。

波涵弱柳双行影,露裛衰荷半顷秋。

从此东州富宾客,非才先得从公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秦州道中

单车五月使西州,行入秦关鸟鼠秋。

苏季金多才过洛,子房功大愿封留。

新诗欲报难开口,旧物閒思若转头。

边戍移书谢妻子,捣衣相寄不须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别从事

从事归来半白头,吾今便欲别南州。

穿花载酒知难得,散发行歌且自由。

官小恰为黄绶吏,兴浓思共赤松游。

莫嫌颍上生涯少,会向焦陂买钓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颍州道中有感

异乡闻说颍人贤,我到常疑地使然。

江泛五程无险岸,马行千里尽平川。

新禾狼籍团团穟,远树婆娑簇簇烟。

寄语汝阴官长道,会须日上泛湖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