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运粮行

四分戎菽六胡麦,关里储粮千万石。

迢递输军用百车,山关尽日闻鞭策。

官骡苦瘦民骡肥,官车苦敝民车泽。

民车已过伊吾西,官车踯躅敦煌碛。

热风瀚海百疫生,冻雪阴山三伏积。

运粮人畜还食粮,去日千钧到时百。

花门出没昭莫多,更恐饥来肉不择。

艰难暂饱古城军,深秋或者粮因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南运粮行》由清代诗人施补华创作,描绘了古代大规模运输粮食的艰辛与复杂性。诗中通过对比官民的物资分配和运输条件,展现了当时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以及运输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首句“四分戎菽六胡麦,关里储粮千万石”以数字开篇,形象地描述了边疆地区粮食储备的庞大数量,同时也暗示了粮食的来源多样,既有用于军事用途的粮食(戎菽、胡麦),也有关内的大量储备。

接着,“迢递输军用百车,山关尽日闻鞭策”描绘了运输粮食的艰难路程,车辆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马匹的嘶鸣声在山间回荡,表现了运输过程的劳苦与漫长。

“官骡苦瘦民骡肥,官车苦敝民车泽”通过对比官民的运输工具,揭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官府的运输工具因长期使用而变得破旧不堪,而百姓的车却相对保持良好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

“民车已过伊吾西,官车踯躅敦煌碛”进一步展示了运输路线的广阔与艰险,从伊吾西至敦煌碛,路途遥远且地形复杂,官车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步履维艰。

“热风瀚海百疫生,冻雪阴山三伏积”则描绘了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沙漠中的酷热、雪山上的严寒以及可能伴随的疾病,增加了运输的难度和风险。

“运粮人畜还食粮,去日千钧到时百”强调了运输过程中人畜消耗巨大,原本运出的粮食在途中被大量消耗,最终到达目的地的数量远少于出发时的预期。

最后,“花门出没昭莫多,更恐饥来肉不择”表达了对前方战事的担忧,担心粮食短缺可能导致士兵在饥饿时不顾一切地寻找食物,甚至包括食用战马,体现了战争背景下粮食运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艰难暂饱古城军,深秋或者粮因敌”总结了运输的艰辛,虽然暂时满足了军队的需求,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敌情的发展,粮食供应仍面临不确定的风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在物资运输尤其是粮食运输方面的挑战与困境,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收录诗词(38)

施补华(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托和奈作

龟兹城东七十里,蝶飞燕语春风温。

杨柳清随一湾水,桃花红入三家村。

山童盘跚作胡舞,野老钩辀能汉言。

苜蓿葡萄笑相献,年来渐识官人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渡开都河

高城绿柳接清波,破晓停车唤渡河。

牧野帐分平野阔,沙痕岸剩隔年多。

此生东去乘槎近,稳坐中流击楫歌。

西域兵看银汉洗,海门戍鼓又鸣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赛里木淖尔

緤马苍冥表,天回万里清。

四山吞浩淼,一碧拭空明。

尘暗伊江路,烽寒赛里营。

渚蒲无限绿,物候暗相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七月十一日定甫上公招饮水磨沟别墅依斗亭亭公所建也(其一)

缓辔连骑出近郊,园林一簇入岩坳。

汉家孙子皆隆准,塞国风沙有寄巢。

监令酒筹溪上斗,烂柯棋局月中敲。

行窝到处为安乐,绿水青山好结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