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南运粮行》由清代诗人施补华创作,描绘了古代大规模运输粮食的艰辛与复杂性。诗中通过对比官民的物资分配和运输条件,展现了当时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以及运输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首句“四分戎菽六胡麦,关里储粮千万石”以数字开篇,形象地描述了边疆地区粮食储备的庞大数量,同时也暗示了粮食的来源多样,既有用于军事用途的粮食(戎菽、胡麦),也有关内的大量储备。
接着,“迢递输军用百车,山关尽日闻鞭策”描绘了运输粮食的艰难路程,车辆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马匹的嘶鸣声在山间回荡,表现了运输过程的劳苦与漫长。
“官骡苦瘦民骡肥,官车苦敝民车泽”通过对比官民的运输工具,揭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官府的运输工具因长期使用而变得破旧不堪,而百姓的车却相对保持良好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
“民车已过伊吾西,官车踯躅敦煌碛”进一步展示了运输路线的广阔与艰险,从伊吾西至敦煌碛,路途遥远且地形复杂,官车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步履维艰。
“热风瀚海百疫生,冻雪阴山三伏积”则描绘了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沙漠中的酷热、雪山上的严寒以及可能伴随的疾病,增加了运输的难度和风险。
“运粮人畜还食粮,去日千钧到时百”强调了运输过程中人畜消耗巨大,原本运出的粮食在途中被大量消耗,最终到达目的地的数量远少于出发时的预期。
最后,“花门出没昭莫多,更恐饥来肉不择”表达了对前方战事的担忧,担心粮食短缺可能导致士兵在饥饿时不顾一切地寻找食物,甚至包括食用战马,体现了战争背景下粮食运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艰难暂饱古城军,深秋或者粮因敌”总结了运输的艰辛,虽然暂时满足了军队的需求,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敌情的发展,粮食供应仍面临不确定的风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在物资运输尤其是粮食运输方面的挑战与困境,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不平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