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曹侍郎(其二)

一角玉麟寒,何心獬豸冠。

满腔秋沆瀣,披腹玉琅玕。

讲入经三昧,书成义不刊。

阳城遗碣在,老泪不胜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一角的玉麟透着寒意,獬豸冠怎忍心佩戴。
心中充满秋天的露水,打开胸襟如捧出碧玉琅玕。
深入讲解佛经的精妙,著书立说义理永存。
阳城的石碑尚在,想起旧事老泪涟涟。

注释

一角:指玉质的冠饰的一角。
獬豸冠:古代象征公正的官帽。
秋沆瀣:秋天的露水,比喻深沉的思想感情。
玉琅玕:美玉般的光彩,此处比喻智慧或学问。
经三昧:佛教术语,指深入领悟佛法的境界。
义不刊:正义的道理不会被修改或质疑。
阳城:古地名,这里可能暗指作者怀念的地方或人。
老泪:老年的眼泪,表达感慨之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方岳的作品,名为《挽曹侍郎(其二)》。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对古典文献的精湛研究。

"一角玉麟寒,何心獬豸冠。"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质,其中“玉麟”象征着珍贵与纯洁,而“獬豸冠”则是古代文人所佩戴,以示其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自己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品格的自诩。

"满腔秋沆瀣,披腹玉琅玕。" 这两句则是描写书籍的丰富与珍贵。“满腔秋沆瀣”形象地表达了知识如同秋水般深不可测,而“披腹玉琅玕”则强调了书卷中蕴含的真理和智慧,如同美丽的玉器一般。

"讲入经三昧,书成义不刊。"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专注与执着。“讲入经三昧”说明了诗人对于经典的深入研究,而“书成义不刊”则是说诗人认为自己的著作理念坚定,不会轻易更改。

"阳城遗碣在,老泪不胜弹。" 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过去文人的怀念之情。“阳城遗碣在”指的是古代名相阳城公的碑刻尚存,而“老泪不胜弹”则是诗人在面对这些历史遗迹时,感慨万千,不禁潸然泪下。

整首诗通过对书卷、学问和历史文化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心。

收录诗词(1488)

方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词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字:巨山
  • 号:秋崖
  • 籍贯:祁门(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9~1262

相关古诗词

挽彭制机(其二)

山中亦云乐,蔬甲手耘芟。

面熟鸟窥户,眼生云穴岩。

树蟠根可坐,路碍石休劖。

每笑陶弘景,犹将隐结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咸]韵

挽彭制机(其一)

场屋峥嵘气,虽平岂易干。

江湖双鬓古,师友一灯寒。

戍柝犹传檄,渔烟自钓竿。

极知书有种,吾道未凋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挽谢公王

白鹿遗书山泽癯,归来花木尽堪娱。

功名之梦晦庵晦,礼乐其家迂叟迂。

雪屋一灯春夜半,竹山千古暮云孤。

雨寒愁绝兰亭禊,灵寿空馀九老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挽懒庵处士

万事从吾懒,庵居隐者家。

酒深牵率月,诗办事治花。

健犊閒耕具,轻鸥忆钓槎。

归来谁晤语,野艇渡寒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