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猴

猕猴群居时,得食互争夺。

嚣哓以力胜,无复长幼别。

及其有老病,同类争救活。

嗛食置其旁,交来伺饥渴。

死埋高崖巅,并力事窊掘。

乃知禀元命,无间䎉与狨。

质性有所偏,良能或焉阙。

惟仁乃生理,恻隐由情发。

鸟乌知反哺,报祭及豺獭。

人心具中和,推此与天达。

物欲为私蔽,真知反磨灭。

利害怵于中,骨肉交朋绝。

一从失本心,比兽乃反劣。

武夷山多猴,此事樵者说。

因书观□篇,惟日三省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猕猴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展现了它们的群体生活、互助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尊重,进而引申到人类社会中的道德与人性。诗中首先描述了猕猴在获取食物时的争斗,体现了动物间的自然竞争法则,但当有老病之猴时,它们会相互救助,表现出一种超越物种界限的关爱。这种行为揭示了生命本能中的善良一面,即在面对同类的苦难时,会自发地伸出援手。

接着,诗人通过对比,指出猕猴在面对老弱病残时展现出的仁慈与关怀,与人类社会中有时因自私自利而忽视他人福祉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猕猴的这种行为,是基于本能的同情与照顾,而人类则应具备更高的道德意识,即“中和”,即内心的平衡与和谐,以此为基础去理解和实践对他人、对自然的尊重与爱护。

最后,诗人提醒人们要时刻反省自己,警惕个人欲望可能带来的私心与冷漠,强调真正的道德与智慧源自内心的善良与对他人的关怀。通过猕猴的行为作为镜鉴,诗人呼吁人类社会应该回归到更加仁慈、和谐的生活方式中,不仅关注个体的利益,更应考虑到整个社群乃至自然界的福祉。

这首诗以动物行为为引子,探讨了人类社会中的道德伦理问题,鼓励人们反思自身行为,追求更加高尚的人格与社会关系。

收录诗词(75)

刘子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教犊偶作进退格

牛角才及茧,已须穿鼻耕。

及兹方率性,过此失良能。

人道事矫揉,物生殊苦辛。

遂令禅学子,恐惧说无生。

形式: 古风

沙溪田舍

急景萧萧黄叶风,野人篱落半烟中。

天霜点染林峦出,田水悲鸣禾稻空。

称贷有逋缘地瘠,偫储无政谩年丰。

绿林豪客饶牛酒,自保冠山竹藤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建宁郡斋

鸣禽依约似山家,只欠园林好物华。

城角日高春寂寂,小庭行遍拾桐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石井亭

一树疏桐蔽夕阳,也教客子久徬徨。

隔溪可惜谁亭馆,闲却竹阴无限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