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守卓所作的《偈十九首》中的第五首。它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哲理,探讨了时间流转、生命轮回的主题。
“的的无来去,明明有旧新。”这两句诗开篇即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更迭。这里的“的的”形容事物清晰可见,而“无来去”与“有旧新”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世间万物虽有更替,但本质上并无真正的生灭,体现了佛家的“空”与“缘起”思想。
“去年今日事,今日去年人。”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时间的概念,将过去与现在、未来巧妙地联系起来,强调了生命的短暂与变化的必然性。通过对比去年的自己与现在的他人,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脱体全收放,随流混主宾。”这两句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与状态。通过“脱体”与“收放”的动态描述,以及“随流”与“混主宾”的相对关系,诗人描绘了一种超越个体局限、融入宇宙整体的境界,体现了佛教中追求解脱、达到涅槃的思想。
“春光重漏泄,有口不须陈。”最后两句以自然界的春光比喻生命的活力与美好,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不必过多诉说或解释,因为生命本身即是最好的表达。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赞美,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倡导,鼓励人们以更加简单、直接的方式去体验和感受生命。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句子,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生命、宇宙与个人关系的哲学思考框架,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洞察力和超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