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辨诈》由宋代诗人韦骧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上盲目追求恩惠、不辨真假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首句“远俗无知祗慕恩”,描绘了偏远地区的人们因知识匮乏而盲目崇拜恩赐的情景。这里的“恩”既可指实际的物质恩惠,也可泛指任何形式的恩赐或荣誉。诗人以“远俗”开篇,点明了对象的地域特征和认知局限,暗示了这种盲目崇拜的普遍性。
次句“凿山踰岭献麒麟”,形象地描述了人们为了获取恩赐而不惜跋山涉水、付出巨大努力的场景。其中,“凿山踰岭”展现了行动的艰难,“献麒麟”则象征着对恩赐的渴望与奉献。这一句不仅强调了人们追求恩赐的决心和毅力,也暗含了对这种行为背后动机的质疑。
后两句“诸儒不用区区辨,多少难明伪似真”,直接揭示了问题的核心。诗人认为,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人,都不应仅仅因为表面的恩赐而盲目追随,而应该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这里,“诸儒”代表了知识阶层,他们本应有能力分辨是非,但诗人指出,即使在他们之中,也存在着难以分辨真假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和价值判断的模糊性。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传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以及对个体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的呼唤。它提醒人们,在追求任何事物时,不应仅凭表面现象或他人赞誉,而应深入思考其本质与价值,以避免被虚假的表象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