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梁仲文

圣人既已没,圣道遂不传。

异端壅正途,榛塞踰千年。

大儒起相承,辟之斯廓然。

濂溪回北流,伊洛开洪源。

学者有适从,披云见青天。

我生虽多难,闻道早有缘。

中岁苦病目,不得深穷研。

梁君河东秀,意气凌孤骞。

探道得奥阃,辩说如河悬。

所知非苟知,而亦允蹈焉。

出入口耳者,彼我奚足言。

却来自秦京,过我汾水边。

未几复言别,长途北之燕。

行看奋六翮,高举凌云烟。

功成名遂后,归老河之湍。

相从讲圣学,与子长周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曹之谦的《送梁仲文》诗,通过描绘历史上的圣人之道逐渐失传,以及后来大儒们的努力恢复和传播,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敬仰与传承精神。

首句“圣人既已没,圣道遂不传”,感叹圣人的逝去导致圣道的断绝,隐含了对文化传承中断的惋惜。接着,“异端壅正途,榛塞踰千年”描述了异端思想的兴起阻塞了正道,使得文化传承停滞千年,强调了正统文化的缺失。

转折点出现在“大儒起相承,辟之斯廓然”,诗人赞扬了大儒们重新开启正道,使文化得以延续。接下来,“濂溪回北流,伊洛开洪源”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大儒们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贡献,如同濂溪之水回归北方,伊洛之水开辟洪流,象征着文化的复兴。

“学者有适从,披云见青天”表达了学者们在大儒们的引领下,能够拨开迷雾,见到真理的光明,喻示了知识的指引作用。诗人自述虽然生活多难,但早有接触并理解圣道的机会,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中岁苦病目,不得深穷研”则透露了诗人因年岁渐长、视力衰退,未能深入研究圣道的遗憾。随后,诗人赞美梁仲文为河东的杰出人才,其意气风发,探求道义,辩论如江河之悬,展现了梁仲文的才华与决心。

最后,“所知非苟知,而亦允蹈焉”表明梁仲文不仅了解知识,更实践于行动之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诗人期待梁仲文能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像飞鸟般展翅高飞,超越云霄,最终功成名就,回到家乡河畔安享晚年。

“相从讲圣学,与子长周旋”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梁仲文共同探讨圣学,长久相伴的愿望,体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共同的文化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厚意,也蕴含了对个人成长、知识探索及友情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人文关怀的作品。

收录诗词(45)

曹之谦(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之谦。幼知力学,早擢巍科。既而与元好问同掾东曹,机务倥偬,商订文字,未尝少辍。北渡后,居平阳者三十馀年,与诸生讲学,一以伊洛为宗,众翕然从之,文风为之一变。所著古文杂诗仅三百首,曰《兑斋文集》。汲郡王恽序之曰:先生之作,其析理知言,择之精,语之详,浑涵经旨,深尚体之工;刊落陈言,及自得之趣。而又抑扬有法,丰约得所。可谓常而知变,醇而不杂者也

  • 字:益甫
  • 籍贯:云中应

相关古诗词

感寓二首(其一)

中林有幽兰,罗生杂众草。

地僻人不知,芬芳空自好。

严霜凋古木,岁晚难独保。

愿充君子佩,探撷尚未早。

安得清风来,吹香出林表。

形式: 古风

感寓二首(其二)

高林夹金井,修竹连清池。

梧叶既薿薿,竹实亦累累。

可栖复可食,凤鸟来何时?

重华不得见,韶乐何能为。

日暮空叹息,萧瑟寒风吹。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变白头吟

梧桐不独老,鸳鸯亦双死。

静女怀真心,循夫正如此。

奈何及末流,不知再醮羞。

中路多反目,几人能白头。

君不见会稽愚妇轻负薪,不肯终身事买臣。

一朝归佩太守印,悔望车尘那敢近。

人生赋命自不齐,贫贱富贵各有时。

随鸡逐狗听所适,世事悠悠争得知。

形式: 古风

閒中作

雄鸡啼一声,惊起五更睡。

出门何扰扰,竞逐名与利。

冥冥车马尘,白日暗城市。

萧条蓬蒿居,独有羲皇地。

高情杳秋云,静性凝止水。

俯仰天地间,澹然无一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