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引语

战胜而国危者。物不断也。功大而权轻者。

地不入也。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孟贲之倦也。

女子胜之。厉疾怜王。强者善。弱者不能自守。

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言揭示了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社会现象。首先,“战胜而国危者,物不断也”,意指即便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国家也可能面临危险,因为胜利往往伴随着过度的自信与自满,这正是“物不断”的表现,即事物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因人的态度和行为而发生变化。

接着,“功大而权轻者,地不入也”,强调了权力与地位的重要性。即使一个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成就,如果其影响力和权力不足以支撑这些成果的持续发展,那么这些成就最终可能无法转化为实际的利益或影响,如同土地无法被真正吸收利用一样。

“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这一句,通过骏马与劣马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强者在衰弱时,可能被看似弱小的力量所超越。这不仅适用于动物,更广泛地适用于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情况,提醒人们在面对看似微不足道的对手时,不应掉以轻心。

“孟贲之倦也,女子胜之”则进一步阐述了力量与持久力的关系。孟贲是古代著名的勇士,但即便是最强大的人,在疲惫或懈怠时,也可能被力量不如自己的人击败。这启示我们,持久的努力和坚持往往比一时的强大更为重要。

“厉疾怜王,强者善,弱者不能自守”这句话强调了强者与弱者的不同命运。强者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而弱者则可能因为无力自保而陷入困境。同时,这里也提到了怜悯之心(厉疾怜王),意味着即使是强者,在面对弱者时,也应该怀有同情和怜悯,体现了道德与力量并重的价值观。

最后,“仁不轻绝,智不轻怨”表达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保持仁慈和智慧的态度。仁慈意味着不轻易断绝与他人的关系,即使对方有过失;智慧则意味着在表达不满或愤怒时,要审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怨恨。

综上所述,这段引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探讨了力量、权力、道德、同情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复杂关系,展现了先秦时期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深刻的洞察与思考。

收录诗词(230)

无名氏(先秦)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史记》引谚

死者复生。生者不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泥。与之皆黑。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形式: 四言诗

《史记》引语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形式: 古风

新书引周谚

君子重袭。小人无由入。正人十倍。雅辟无由来。

囊漏贮中,

形式: 古风

妆台记序引春秋时谚

夏姬得道。鸡皮三少。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