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的《赠尹惺麓参知阅兵海上四首》的第一首。诗中描绘了在艰难时期,尹惺麓参知在海上阅兵的情景,展现了其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英姿。
首句“时艰岂复诫垂堂”,以“时艰”开篇,点明了当时局势的严峻,暗示了尹惺麓参知在此背景下进行阅兵的不易与重要性。“岂复诫垂堂”借用成语“戒之在色,勿忘垂堂”,意指在困难时刻,不应再提醒人们避免危险,而是要勇敢面对挑战。
接着,“缓带临戎此破荒”一句,描述了尹惺麓参知身着轻松的便装,却能从容应对军事行动,显示出他的智慧与决断力。这里的“破荒”既可理解为开创先例,也可解读为打破常规,展现出他在军事上的创新精神。
“幕有芙蓉开下濑,营开细柳列艅艎”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场景描写,将阅兵现场比作盛开的芙蓉花和排列整齐的细柳,以及划过水面的艅艎船,营造出壮观而和谐的画面感,同时也寓意着军队的精锐与纪律。
“移将壁垒从夔子,争遣芄蒲点谷王”两句,进一步展示了尹惺麓参知的军事策略与布局,他如同移动壁垒般灵活调整战术,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战略优势。同时,通过“芄蒲点谷王”的形象,暗示了他对敌方的精准打击和控制,展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才能。
最后,“元老壮猷文武宪,先声今巳至扶桑”两句,赞扬了尹惺麓参知作为元老级人物,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还体现了文武双全的风范。同时,通过“先声”和“至扶桑”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与影响已经超越了地域界限,达到了深远的影响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尹惺麓参知阅兵场景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魅力,也反映了明代社会对军事力量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