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咏三教

释演空寂,道谈清静,儒宗百行周全。

三枝既立,递互阐良缘。

尼父名扬至圣,如来证、大觉金仙。

吾门祖,老君睿号,今古自相传。玄玄。

同一体,谁高谁下,谁后谁先。

共扶持邦国,普化人天。

浑似沧溟大海,分异派、流泛诸川。

然如是,周游去处,终久尽归源。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翻译

阐述空寂的智慧,谈论清净之道,儒家德行无所不包。
三教并立,相互阐明各自的善缘。
孔子名声显赫,如同佛陀证得大彻大悟的金仙。
我们的祖师爷,老子智慧深远,世代相传。
万物同源,无高低先后之分。
共同支撑国家,普遍教化人间。
如同大海包容江河,各种教派各有其流派和传承。
然而最终,无论何处游历,都将回归源头。

注释

空寂:佛教中指心灵的空无和寂静。
清静:道教中的清净无为,心灵平静。
儒宗:儒家学派。
尼父:对孔子的尊称。
如来:佛教中的佛祖。
大觉:佛教中指大彻大悟。
老君:道教中的太上老君。
睿号:智慧的称号。
浑似:犹如。
沧溟:形容大海深广。
分异派:不同的教派分支。
周游:遍游各处。
归源:回归源头或根本。

鉴赏

这首元代王丹桂的《满庭芳·咏三教》是一首以道教、儒家和佛教为主题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三教合一理念的深刻理解和赞赏。开篇“释演空寂,道谈清静,儒宗百行周全”描绘了佛教的空灵、道教的清净以及儒家的道德实践,强调了三者各有其独特的价值。

接下来,“三枝既立,递互阐良缘”象征着三教并存,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尼父名扬至圣,如来证、大觉金仙”赞美孔子作为儒家圣人和佛陀作为佛教大觉者的地位,体现了词人对儒释道三教平等的观念。

“吾门祖,老君睿号,今古自相传”提及道教始祖老子,表明道教在传承中的重要性。“玄玄。同一体”进一步强调三教的根源相通,不分彼此。“谁高谁下,谁后谁先”看似疑问,实则暗示三教平等,无高下之分。

“共扶持邦国,普化人天”表达了三教对于社会和谐与道德教化的共同作用。“浑似沧溟大海,分异派、流泛诸川”运用比喻,将三教比作大海的不同支流,各自流淌却又汇入同一源头。

结尾“然如是,周游去处,终久尽归源”揭示了词人对三教最终殊途同归,回归根本真理的哲学见解。整首词语言流畅,寓意深远,展现出作者对多元文化融合的包容态度和对三教精神的崇敬。

收录诗词(146)

王丹桂(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满庭芳.赠刘四郎

冷淡家风,清闲门户,有谁着意搜求。

元初灵识,刚被火宅囚。

贪恋时间恩爱,终不道、前有程头。

常省悟,好学我辈,一割万缘休。优游。

何可似,鹰离笼罩,鱼脱纶竿,信飘飘,浑如解缆孤舟。

随分饥餐渴饮,饱来后、鼓腹歌讴。

无萦绊,功成归去,高步访瀛洲。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满庭芳.赠周信等

贵贱由天,荣枯随分,分明不在强图。

得之本有,失者本来无。

谩使机关巧幸,劳神智、疲役形躯。

痴迷客,蝇头利路,贪得又何如。蟾乌。

飞走急,百年限里,光景须臾。

恰红颜青鬓,尽变霜须。

不日无常来到,问君待、著甚枝梧。

争如我,虚闲寂静,保固大丹炉。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满庭芳.赠魏德纯

利锁名缰,恩绳爱索,兀谁不被牵缠。

但能省悟,早是具前缘。

那更苦求出离,情深处、翻作雠冤。

应知否,暗中真圣,接汝趁天元。坚坚。

惟谨谨,收缚意马,擒捉心猿。

稍些儿放荡,损坏芝田。

日用常搜己过,居丛中、莫见他愆。

如斯做,本来一点,不许不周圆。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满路花.岁日赠冯六等

节令频移政,寒暑递相迁。光阴驹过隙、古今传。

晓来万户,欢笑贺新年。

谁肯回光照,绀发童颜,渐成衰鬓皤然。

愿人人、早悟根原。搜觅妙中玄。

洞天风月下、舞胎仙。刀圭潋滟,一颗大丹圆。

捧入青霄路,步步无生,任从海变桑田。

形式: 词牌: 促拍满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