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秋夜感兴(其十九)

常于感应验中和,动处过时静亦过。

若是深居资讲说,岂知禅定有头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秋夜的深刻感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洞察。

“常于感应验中和”,诗人首先表达了对自然界的微妙感应,认为在自然的变化中,存在着一种和谐与平衡,这种感知是深入且全面的。这里的“中和”不仅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也暗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动处过时静亦过”,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动态与静态,进一步阐述了自然界的动态与静态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无论是动还是静,都只是时间与空间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了自然界的一种动态平衡。

“若是深居资讲说”,诗人在此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一个人能够深入地居住在自然之中,用心去体验和理解自然,那么他将不仅仅是被动地感受,而是能够主动地与自然对话,通过“讲说”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这里的“讲说”不仅仅是指语言上的交流,更包含了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岂知禅定有头陀”,最后,诗人以禅宗的修行方式——头陀行(即严格的苦行)为例,表达了对内心修行的思考。禅定并非只是外在形式的苦行,而是一种内在的、深入的自我探索与净化过程。通过禅定,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清明,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与宇宙的真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引导读者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内心的修行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状态。

收录诗词(780)

王渐逵(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山中秋夜感兴(其二十)

威仪宣著有灵符,义理分明在扩充。

立本若为真自了,却如盆上觅栽松。

形式: 七言绝句

山中秋夜感兴(其二十一)

声音之学久相违,养德陶心自不支。

不见齐门驱御速,却于韶乐识婴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喜李三洲自蜀回(其一)

领略名山得更奇,仙姿灵质夙深期。

青城道士多相识,新写参同注疏归。

形式: 七言绝句

喜李三洲自蜀回(其二)

煦闰春风满面生,无人知是内丹成。

好将少海菖蒲诀,为向罗浮刻石经。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