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咏物十首(其六)藕”为题,由清代诗人蒋春霖所作。通过对藕这一自然物象的描绘与抒情,诗人巧妙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哲思。
首句“采采还相弃”,以“采采”形容藕的采摘过程,却紧接着以“还相弃”表达了一种被遗弃、失落的情感,暗示了藕在被采摘后命运的不确定性。接下来,“凉秋腹已空”一句,不仅描绘了秋季的凉爽,也暗喻了藕在经过采摘后内部空虚的状态,仿佛是生命与活力的流失。
“在泥原洁白,出水太玲珑”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藕从泥土中生长到水面后的变化。在泥中的洁白象征着纯净与质朴,而出水后的玲珑则展现出其形态之美,既是对藕外在美的赞美,也是对生命从平凡到卓越转变的隐喻。
“草任前湖碧,花怜去日红”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藕置于更广阔的自然背景中,与周围的草木、花朵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草的碧绿与花的红艳,反衬出藕在岁月中的静默与淡然。
最后,“永怀非偶意,无语托江鸿”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藕的深沉情感与思考。藕虽无言,但诗人以“江鸿”寄托情感,寓意深远,既有对藕长久孤独的同情,也有对自身情感难以言说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藕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多面性,也蕴含了对人生、时间、情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