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峡山青歌楼的壮丽景色和朱惟四在此读书的生活情景,充满了浓厚的自然美和人文气息。
首句“江流宛转双崖束”,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江水在两座峭壁间蜿蜒流淌的景象,展现出山水之美。接着,“一线清湍迸寒玉”一句,将湍急的水流比作寒玉,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清澈和寒冷,同时也暗示了环境的幽静。
“峰头古刹旧飞来,老衲题云倚修竹”描绘了一幅古刹与山峰相映成趣的画面,老僧倚靠修长的竹子,题字于云间,既展现了僧人的超然物外之态,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
“蛰龙一去灵泉枯,淙碧轩边空绿芜”通过“蛰龙”这一神话元素,表达了对过去生机勃勃景象的怀念,而“灵泉枯”则暗示了环境的变迁,使得原本充满活力的地方变得荒凉。然而,“淙碧轩边空绿芜”中的“空”字,又透露出一种空灵、宁静的美感。
接下来,“二禺帝子不可见,洞口猿啼吊大苏”两句,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的故事,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同时“洞口猿啼”这一细节,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神秘。
“朱生早得丘中趣,复搆丹楼占云住”描述了主人公朱惟四在山中读书、居住的情景,他早年就领悟到了山林间的乐趣,并建造了丹楼,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飞岩绝磴阒无人,山鬼时窥读书处”描绘了朱惟四读书之处的寂静与神秘,山鬼的出现,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奇幻色彩。
“楼前夜静天风发,林响溪声互相答”通过夜风、林响、溪声的交织,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琉璃水面灵犀浮,金锁刮波寒戛戛”以琉璃般的水面和灵动的灵犀,以及金锁在波浪上的寒光,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态感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美丽。
最后,“朱生此时生远心,坐对澄江发朗吟”表达了朱惟四在澄澈江水前的深思与高吟,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峡山青歌楼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对朱惟四生活状态的展现,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