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苏烈女二首(其二)

国恤传江汜,王风续汝坟。

问名曾未字,殉节岂恒闻。

马革嗟何及,鸿毛死更芬。

史书苏媛事,宁数锦回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鉴赏

此诗《挽苏烈女二首(其二)》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通过对苏烈女的追悼,展现了对忠贞不渝精神的赞美与敬仰。

首句“国恤传江汜,王风续汝坟”,以“国恤”和“王风”为引子,描绘了苏烈女的事迹在国家和民间流传的情景,如同江汜之水,王风之歌,深入人心。这里运用了典故,“江汜”指江边之地,常用来比喻远离朝廷或政治中心的地方;“汝坟”则出自《诗经》,象征着古代贤妻良母的形象。通过这两个典故,诗人巧妙地将苏烈女的事迹与传统美德相联系,强调了她的事迹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接着,“问名曾未字,殉节岂恒闻”,这两句是对苏烈女生前行为的描述。在古代,婚姻往往需要经过“问名”、“纳采”等一系列仪式,而“字”则是女子出嫁时的礼节之一。此处“曾未字”暗示了苏烈女可能并未完成婚嫁的正式程序,但她却为了坚守节操而献出了生命,这种行为在当时并不常见,因此显得尤为英勇和值得赞扬。

“马革嗟何及,鸿毛死更芬”,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对苏烈女牺牲的惋惜之情。马革裹尸是古代将士战死后,尸体被包裹在马革中运回家乡的习俗,意味着英勇就义。而“鸿毛”在这里则象征轻盈、短暂的生命。诗人感叹,苏烈女的牺牲虽未能避免,但她的死却因忠诚和勇敢而更加光彩照人,如同鸿毛虽轻,却在空中留下了一道美丽的轨迹。

最后,“史书苏媛事,宁数锦回文”,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希望苏烈女的事迹能被历史记载,并且认为她的故事比那些华丽的织锦回文更为珍贵和值得铭记。织锦回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通常用于装饰,而在这里,诗人将苏烈女的事迹与之相比,突出了她高尚品德和英勇行为的价值,强调了历史记录中真实人物故事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挽苏烈女二首(其二)》通过深情的笔触,不仅赞颂了苏烈女的忠诚与勇敢,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美德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对历史记录中真实人物故事价值的肯定。

收录诗词(579)

董其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至后同诸公访愚公慈惠兰若驾纳言延伯有作依韵和之

神皋方丈室,初地盍簪盟。

花雨翻空界,松涛杂梵声。

小参如筏语,晏坐閒关情。

楼阁重延眺,千山积翠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留别侯六真司农

剑履瞻民部,星辰托友昆。

家如移社曲,容许傍夷门。

易接铜龙武,难虚镜水恩。

春风杨柳陌,意气罄离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题汶上路太守壁二首(其一)

寻云路公榭,招鹤路家池。

记取还山客,风流此一时。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支]韵

题汶上路太守壁二首(其二)

衣拂京洛缁,窗含齐鲁黛。

因君思故山,驱车火云外。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