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仇远所作,名为《答徐恕宣城寄别》。从内容来看,诗人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怀古潸然老泪流”,诗人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不禁老泪纵横。这是因为岁月匆匆,往事如烟,而个人的年华也随之逝去,难免感慨。
“依稀见月喘吴牛”,这里的“依稀”意味着模糊不清,“见月喘吴牛”则是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在古代文学中,常用“吴牛”来指称家乡或故土,这里的“喘”字,用以形容诗人的心情之沉重。
“客乡时序留如燕”,诗人在异乡漂泊,时间流逝得像燕子一般迅速。这里的“留如燕”暗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渴望。
“学舍风波小似舟”,这句比喻诗人的处境就像是小船在风波中摇摆,表达了学业或生活上的不稳定和困顿。
“已恨浮云无巧夕”,诗人对于过往未能如愿以偿的机会表示惋惜。这里的“浮云”象征着变幻莫测的人生,而“巧夕”则是指那难以捕捉的美好时光。
“未知后月可中秋”,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明年的中秋是否能与亲朋好友共度,目前还不得而知。
“徐卿忽寄新诗札”,这里提到的是诗人的朋友徐恕(卿)突然寄来一封信件,其中包含了新的诗作。
“正倚双溪叠嶂楼”,这句描绘了诗人当时的环境,他正倚靠在有两条溪流和层叠山峦的楼阁中。这是一个静谧而又带有几分豪迈的景象。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未知命运的忧虑。同时,它也反映出了诗人在异乡漂泊中的孤独感和对知识学习的不稳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