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钓台》由宋代诗人张绶所作,通过对比历史人物范蠡和陶渊明的生平选择,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推崇。
首句“范蠡功成始遁逃”,引用了范蠡的故事。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人,辅佐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后,深谙功高震主之理,遂功成身退,隐居江湖,以钓鱼为乐。这句诗赞美了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洞察世事,及时抽身,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次句“渊明五斗便辞劳”,则提到了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因不满官场黑暗,多次辞官归隐,最终定居于江西庐山脚下,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这里的“五斗”借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典故,意指他仅需官府供给的微薄俸禄便可满足生活所需,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官职,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后两句“先生二事俱无一,名与青山万古高”,将范蠡和陶渊明的共同点概括为“无一”,即他们都没有完全实现或放弃任何一种生活方式,而是选择了各自认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无论是范蠡的功成身退,还是陶渊明的辞官归隐,都体现了他们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最后,诗人感慨地说,他们的名字如同那不朽的青山一样,永远被人们铭记,象征着他们对隐逸生活的理想与实践,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永恒的典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范蠡和陶渊明两位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精神自由与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