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读史》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通过对比“读史”与“读经”的不同态度和理解,探讨了历史与经典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生智慧的启示。
诗中首先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倾向:一种人专注于历史而不涉猎经典,认为历史就在眼前,而经典则深不可测;另一种人则专注于经典,忽视了历史的价值。接着,诗人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历史与经典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如同八面玲珑的窗户,相互映照,共同构成对世界的全面理解。
诗人进一步阐述,经典如同法律,历史则是案卷,两者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有其断定与未断定之处。贤明与圣人的形象在各个时代都存在,他们的身体虽然消散,但精神却得以传承。诗中提到“既息而消消又息,便是先天后天易”,暗示着生命与宇宙的循环变化,以及祸福、成毁之间的辩证关系。
最后,诗人引用历史上的两个典故——西麟绝笔的汉纪和晋马食曹的江化龙,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和丰富性,指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禅机与道锋。他赞扬了像太史这样的智者,能够洞察历史的真相,并独立思考,创作出新的见解。诗中还讽刺了那些拘泥于传统、不愿创新的学者,批评他们对历史的解读过于僵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历史与经典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个人智慧和人生哲学的启示,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对知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