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马伯庸应奉绝句八首(其四)

小楼昨夜听琵琶,推手却手怨王家。

不辞远嫁卢龙道,可怜长城骨如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美而又深沉的画面,通过“小楼”、“琵琶”、“长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历史与情感交织的氛围。

首句“小楼昨夜听琵琶”,以“小楼”为背景,点明了地点,而“昨夜听琵琶”则暗示了时间与事件,琵琶声在夜晚回荡于小楼之中,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这里的“琵琶”不仅是乐器,更象征着离愁别绪和遥远的情感。

接着,“推手却手怨王家”,这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推手与却手的动作对比,反映了人物在面对某种抉择时的犹豫与痛苦,而“怨王家”则可能暗指对某种权威或制度的不满与反抗,或是对家族命运的无奈与哀叹。

“不辞远嫁卢龙道”,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决绝与牺牲精神。卢龙道,古代地名,此处可能象征着远离家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为了某种信念或责任,不惜远赴他乡,甚至愿意承受孤独与艰辛的决心。

最后一句“可怜长城骨如沙”,以长城为喻,将人物的命运与历史的沧桑联系起来。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象征着坚韧与永恒,而“骨如沙”则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生命的脆弱与易逝。这句话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历史长河中无数个体故事的共鸣,表达了对生命价值与历史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展现了复杂的人性与深远的历史感,引人深思。

收录诗词(330)

袁桷(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字:伯长
  • 号:清容居士
  • 籍贯:庆元路鄞县
  • 生卒年:1266—1327

相关古诗词

次韵马伯庸应奉绝句八首(其五)

红衣夜唱娑罗树,云是西天好儿孙。

吹螺日饮官法酒,笑渠骑马傍人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次韵马伯庸应奉绝句八首(其六)

谁家弄玉矜少年,采莲艇子歌娟娟。

转首那知颜色老,犹抹横云啼镜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次韵马伯庸应奉绝句八首(其七)

向曾六月桓州住,雪歇前岩散冰树。

王郎马郎太愁生,两骑双双辞我去。

形式: 七言绝句

次韵马伯庸应奉绝句八首(其八)

乌靴窄窄称宫袍,双鬓风翻见二毛。

闻道中山止十驿,急须乘马酿松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