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处州地区的一幅社会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地百姓在自然灾害与社会动荡中的生活状态。
首先,诗的前四句“括苍罗万山,土少石嵯峨。地僻寡商贾,寻丈耕陂陀。”描绘了处州地区的地理环境,群山环绕,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商业活动稀少,农民只能在崎岖不平的田地上劳作,生活条件艰苦。
接着,“况值风尘起,逃亡今巳多。存者悲徵税,行者泣负戈。”描述了社会动荡的背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许多人为了逃避战乱而逃离家乡,留下的人们不仅要承受沉重的赋税负担,还有随时可能被征兵入伍的恐惧。
“皇天久不雨,嗷嗷其奈何。”表达了对长期干旱的担忧,人们生活困苦,面对自然的考验显得无力和无奈。
“秋七月之交,阴云翳庭柯。南山殷其雷,北山雨滂沱。”描绘了秋季的一场大雨,乌云密布,雷声轰鸣,雨水倾盆而下,给久旱的土地带来了生机。
最后,“田家嗟有生,老稚抚其禾。欣欣喜相语,兹雨理则那。”展现了农民们在雨后的喜悦之情,他们抚摸着庄稼,相互安慰和鼓励,这场及时雨不仅缓解了旱情,也给予了他们生活的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的描写,反映了明朝时期处州地区农民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以及他们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