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

五岳烟霞连不断,三山洞穴去应通。

石窗欹枕疏疏雨,水碓无人浩浩风。

童子念经深竹里,猕猴拾虱夕阳中。

因思往事抛心力,六七年来楚水东。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翻译

五岳的云雾相连不断,三座仙山的洞穴或许相通。
石头窗户斜靠着枕头,稀疏的雨点轻轻敲打,无人的水碓任凭大风吹过。
竹林深处传来儿童诵经声,猕猴在夕阳下抓痒找虱子。
回想起过去的往事,我已全心投入,这些年来一直在楚水东边漂泊。

注释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
烟霞:云雾缭绕,形容景色如仙境。
洞穴:天然形成的地下空洞。
去应通:可能相通或可到达。
石窗:用石头制成的窗户。
欹枕:斜倚着枕头。
疏疏雨:稀疏的雨点。
水碓:用水力驱动的舂米工具。
浩浩风:大风。
童子:小孩。
念经:诵读佛经。
深竹里:在深深的竹林中。
猕猴:一种猴子。
拾虱:捉虱子。
往事:过去的事情。
抛心力:忘却或放下心思。
六七年来:大约六七年时间。
楚水东:指楚地的东部,这里可能代指诗人所在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居的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五岳烟霞连不断,三山洞穴去应通。" 这两句勾勒出一片广阔的山川地带,其中“烟霞”与“洞穴”的运用,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观,更隐喻了一种超凡脱俗、心灵深处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石窗欹枕疏疏雨,水碓无人浩浩风。" 这两句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寂的氛围。雨声和风声都是山中独特的声音,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声音,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是一种内在情感的外化。

"童子念经深竹里,猕猴拾虱夕阳中。" 这两句通过对童子念经和猕猴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远离尘世、返璞归真的向往。

最后,“因思往事抛心力,六七年来楚水东。”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反思,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诗人通过“抛心力”一词,传递了一种解脱和超越的心境,而“楚水东”的地理指向,则可能隐含着诗人个人历史的某种转折。

整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细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和深刻体验。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一)

尘埃中更有埃尘,时复双眉十为颦。

赖有年光飞似箭,是何心地亦称人。

回贤参孝时时说,蜂虿狼贪日日新。

天意刚容此徒在,不堪惆怅不堪陈。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二)

翠窦烟岩画不成,桂华瀑沫杂芳馨。

拨霞扫雪和云母,掘石移松得茯苓。

好鸟傍花窥玉磬,嫩苔和水没金瓶。

从他人说从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宁。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三)

腾腾兀兀步迟迟,兆朕消磨只自知。

龙猛金膏虽未作,孙登土窟且相宜。

薜萝山帔偏能?,橡栗年粮亦且支。

已得真人好消息,人间天上更无疑。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四)

岚嫩风轻似碧纱,雪楼金像隔烟霞。

葛苞玉粉生香垄,菌簇银钉满净楂。

举世只知嗟逝水,无人微解悟空花。

可怜扰扰尘埃里,双鬓如银事似麻。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