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书无逸篇因题其后》。诗中以“无逸”为主题,探讨了君主在位时应谨慎行事,避免过度放纵,保持勤勉与节制的重要性。诗中引用了《尚书·无逸》中的典故,强调了君主应当遵循古训,以先贤为榜样,做到“为元后则时天若”,即作为国家的领袖,要时刻以天道为准则行事。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君主应具备的智慧和道德品质的期待,认为君主应当“知小人依所逸无”,即了解并警惕那些可能误导自己的小人,保持清明的判断力。
弘历在诗中还提到了“享国明标四迪哲”,意指君主在位期间应当明确标榜智慧、仁慈、公正和节俭等美德,以此作为治国的指导原则。他进一步指出,君主的言行举止应当深思熟虑,避免轻率决策带来的后果,正如“发端深致七呜呼”所表达的,每一个行动都应当审慎考虑,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最后,弘历将自己与古代圣贤如姜太公相提并论,表示自己所遵循的治国之道,如同姜太公的“丹书继”,即继承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和经验,成为千秋万代帝王的典范。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历史的尊重,也表达了对自己治国理念的高度自信。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引申,深刻地阐述了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秉持的原则和态度,展现了弘历作为一位帝王对于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和深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