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质的作品《和张君玉》,通过诗句表达了一位文人对读书与生活的独特见解。
首句“且把锄头且著书”,诗人以农具锄头与书籍并提,形象地表达了他既热爱耕作也热爱读书的生活态度,展现出一种田园与书斋相融合的生活情趣。
“懒随臣朔怖侏儒”一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诗人不愿像臣朔那样畏惧侏儒(比喻小人),而是追求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态度。
“车肠久自思怀橘,蓬首还应念执殳”两句,诗人以“车肠”自喻,表示自己内心深处怀念着某种理想或事物,而“蓬首”则形容头发散乱,象征着对现实的不满或对某种理想的执着追求。“执殳”则是手持长矛的意思,常用来比喻投身于某种事业或战斗中。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理想追求的坚定。
“未暇洞天寻小有,尽将世界付南无”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世界的向往。其中,“洞天”和“小有”都是道教术语,指仙境或隐逸之地;“南无”是佛教用语,此处可能是指佛教的慈悲与宽容。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超越物质世界、寻求精神解脱的渴望。
“不知南北东西后,肯寄书来问老夫”最后两句,诗人以假设的语气询问对方,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是否还会记得这位老友,并寄书来问候。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