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曲

三月江南好春色,买酒家家作寒食。

男呼女唤俱出游,扶路醉归欢乐极。

街头尽日无人行,多在山村少在城。

踏歌赛愿一时了,上冢归来闻笑声。

岂料如今一百五,画戟满城椎战鼓。

子孙半作泉下人,薄酒不浇山上土。

死者已往生者存,随分欢娱各儿女。

烹鱼裹菜当盘飧,花作红妆鸟歌舞。

君不见江南江北多战场,去年白骨无人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寒食曲》描绘了宋代寒食节期间江南地区的风俗与情感,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沧桑感。

开篇“三月江南好春色”,点明时节与地点,江南三月,春意盎然,为后文铺垫了美好的背景。接着“买酒家家作寒食”,寒食节是古代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此时扫墓祭祖,同时饮酒庆祝,体现了节日的欢乐氛围。“男呼女唤俱出游,扶路醉归欢乐极”描绘了男女老少一同出游的情景,即使醉酒也乐在其中,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人们的喜悦之情。

“街头尽日无人行,多在山村少在城”对比城市与乡村的景象,突出寒食节期间人们更多地选择回到乡村,与家人团聚,享受宁静与和谐。“踏歌赛愿一时了,上冢归来闻笑声”描述了人们在踏青的同时,以歌声表达愿望,上完坟墓后传来阵阵欢笑,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而揭示了寒食节背后的历史变迁与社会现实。“岂料如今一百五,画戟满城椎战鼓”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一百五指的是寒食节后的清明节,此时城中画戟林立,战鼓震天,与前文的欢乐形成鲜明对比。“子孙半作泉下人,薄酒不浇山上土”表达了战争带来的悲惨后果,许多子孙成为了亡灵,无法享受节日的欢愉,连祭奠祖先的薄酒也无法洒在坟墓之上。

最后,“死者已往生者存,随分欢娱各儿女”表达了对生者的安慰与对逝者的怀念,虽然生活充满苦难,但人们仍要珍惜当下,与家人共度欢乐时光。“烹鱼裹菜当盘飧,花作红妆鸟歌舞”描绘了人们以美食与自然美景相伴,享受生活的美好瞬间。“君不见江南江北多战场,去年白骨无人藏”则提醒人们,和平来之不易,应珍惜眼前安宁,不忘历史教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欢乐与哀愁,以及战争给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047)

周紫芝(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文学家。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 字:少隐
  • 号:竹坡居士
  • 籍贯:宣城(今安徽宣州市)
  • 生卒年:1082-1155

相关古诗词

木芙蓉歌

吴江十月霜华浅,秋空无云霜日暖。

芭蕉树暗帘幕垂,木芙蓉开红婉婉。

银床露重梧叶飞,金钱扫地秋兰萎。

无人自对秋风笑,黄菊葵花不同调。

慢绿妖红解醉人,徐娘未老秋娘少。

少年时节欢乐多,红莲影落秋江波。

若耶女儿白如玉,夜半采莲闻棹歌。

惊风吹浪鸳鸯起,回头日月飞梭里。

对花不饮今蹉跎,泪湿秋风当奈何。

形式: 古风

雍门行

忆昔长安昼闭门,胡兵四面如云屯。

嗣皇明圣日月出,尽刬宿蠹清妖氛。

黄门急诏忽夜下,驿骑四出争驰奔。

明朝都人看传首,贺客纵横各持酒。

利剑空膏六贵人,富贵回头信何有。

一身成粉骨成尘,当时近前丞相嗔。

高台曲池已荆棘,援琴谁作雍门吟。

形式: 古风

艨艟行

汉作楼船三百尺,江南父老何曾识。

船头击鼓转红旗,船尾踏车人不知。

君王英略似汉武,要挽江心射蛟弩。

天戈指日殄匈奴,先遣偏舟下江浦。

三年血满秋江红,洞庭摇落悲秋风。

漫山栅水作城寨,逆气不腥河伯宫。

惊涛捲地喷飞雪,艨艟一出千艘空。

将军自驾木城去,莫叹龙骧作阿童。

形式: 古风

五溪道中见群牛蔽野问之容州来感其道里之远乃作短歌以补乐府之阙

淮田一废不复秋,五夫扶犁当一牛。

番兵大入郡不守,青窠未熟官来收。

狐狸昼啸荆棘里,此事最贻廊庙忧。

羽檄徵牛牛蔽野,问言万里来容州。

容州价贱苦易得,四蹄才堪一剑易。

来时草青今草黄,道路既远多死伤。

沙场草浅食不饱,夕阳时见乌衔创。

江北江南几阡陌,几牛能满千家仓。

愿言田父各努力,会见西风禾黍长。

将军官大马亦壮,肯使胡儿窥汉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