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真气荡喧浊”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清醒认识,认为被外在形式所束缚是不自由的。接着,诗人提到古代避世者的选择,他们通过超脱智慧来逃离俗务,这让他深有感触。
诗人感叹自己若要像古人那样隐居山林,就必须放弃繁忙的生活,如“一器而众操,安得不速敝”。他想象早晨在林下用餐,夜晚在岩洞中休息,享受着山林的清凉,这种心境转变带来了全新的感受。然而,想起尘世的名利争夺,诗人仍感到忧虑,“侧思声利途,惴惴魂犹悸”。
最后,诗人决定追求采芝般的简朴生活,穿着粗布衣裳,自在地生活在野外,表达了他对自然与宁静的深深热爱。整首诗通过个人体验,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反思,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