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钱曾的《秋日杂怀八首》之四,通过描绘历史遗迹的衰败景象,表达了对兴亡更替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首句“怪来咄咄自书空”,以“咄咄”之声起笔,形象地描绘出诗人面对历史变迁时内心的困惑与不解,仿佛在空中书写着无法解答的问题。接着,“满眼兴亡劫火中”一句,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长河,指出兴衰更迭如同烈火焚烧,令人感叹不已。
“废冢银凫愁夜月,荒台金狄泣秋风。”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历史遗迹的凄凉景象。废墟中的墓冢,银白色的野鸭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寂;荒废的高台,金色的石像在秋风中哭泣,这些意象都充满了哀伤与悲凉,暗示着往昔繁华已逝,只剩下空余的遗迹。
“愿留若木栖神鸟,与采灵芝豢卧龙。”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若木,传说中的神树,栖息着神鸟;灵芝,象征着长寿与吉祥。诗人希望能在这样的世界中,与神鸟共栖,与卧龙相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最后,“莫讶频年易憔悴,绿章常拟问天公。”诗人提醒自己不要惊讶于岁月的流逝导致的容颜衰老,而是常常想要通过撰写绿章(一种古代文人用来表达心声的文书)来向天公倾诉,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