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居野行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

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田间行走,无意中发现村庄中的很多人家空无一人。向路过的村人打听才知道,这些屋子里的人都外出做生意去了。
官家不向商人征税,偏偏征税于劳役辛苦的农民。在这里居住的人,纷纷做生意谋出路去了,以致这里的土地无人耕种,任由行人往来,变成了道路。
这些经商的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采玉,下水求珠。可边疆士卒要吃要穿,这些珠宝如同泥土,无法充饥御寒。
古来一人耕种,三个人还吃不饱。现在成千上万的人家,竟没有一个人拿着犁锄耕田。
我们的粮仓已经空虚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田园已经完全荒芜。上天不落下粮食,有什么办法去养活众多的老百姓呢?

注释

比屋:一作“比邻”,相连接的许多人家。
借问:请问。
税商:征税于商人。
“税”用作动词。
侵垅亩:一作“侵垄亩”,侵占了庄稼地。
山颠:一作“山巅”。
水府:神话传说中龙王的住处,这里指水的深处。
此物:指上文的珠宝玉器。
把:持,拿。
蒺藜:长有细刺的野生草本植物。
雨粟:落下粟米。
“雨”用作动词,落下。
烝黎:百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废的乡村景象,通过对比古今的生活状况,抒发了对农民困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诗中"客行野田间,此屋皆闭户"直接描绘出一幅人迹罕至、房舍荒废的画面,接着通过"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揭示了农民不得不放弃土地转而经商以求生存的无奈。

诗中的"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明确指出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不公正现象,官府对商人征税较轻,而对农民则征税较重,加之于农民身上的劳役,更是加剧了他们的负担。"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则表现出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道路扩张至田野。

接下来的"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可能是在比喻官员和富商们如何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则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物资的短缺。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比古代一人耕种三人吃尚且不足的艰难生活,与现在千家万户无一把锄犁的绝境,强烈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农民困境的同情。"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更是深化了这种情感,表现出个人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生的忧虑。

最后两句"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则是在哀求天降甘露以救民于水火之中,这里的"烝黎"指的是饥饿的人们,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灾害的无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写,反映出唐代社会经济问题,如土地兼并、官府税收不均等,以及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困苦。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作者对于农民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生存状态的忧虑。

收录诗词(514)

姚合(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 号:称“姚
  • 籍贯:陕州硖石

相关古诗词

过张邯郸庄

客行长似病,烦热束四肢。

到君读书堂,忽若逢良医。

堂前水交流,堂下树交枝。

两门延风凉,洗我昏浊肌。

与子还往熟,坐卧恣所宜。

时时相献酬,文字当酒卮。

野饭具藜藿,永日亦不饥。

苟餐非其所,鲙炙为蒺藜。

时清士人闲,耕作唯文词。

岂独乡里荐,当取四海知。

形式: 古风

杏溪十首.石潭

晓向潭上行,夕就潭边宿。

清冷无波澜,潎潎鱼相逐。

钓翁坐不起,见我往来熟。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杏溪十首.石濑

散漫复潺湲,半砂半和石。

清风波亦无,历历鱼可搦。

我来亦屡久,归路常日夕。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杏溪十首.杏水

不与江水接,自出林中央。

穿花复远水,一山闻杏香。

我来持茗瓯,日屡此来尝。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