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积所作的《送沅州通判》。诗中借过湘江时的场景,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诗人通过“但恐水中有冤声”一句,描绘了湘江水下可能存在的屈原冤魂,流露出对这位古代伟大诗人的同情与哀思。接着,“当时无地容屈平,众人皆醉嫌独醒”,诗人以对比手法,揭示出屈原生前的孤独与不被理解,以及他坚守正直、独立思考的精神品质。
“烦君须吊独醒翁,以酒注之鱼腹中”,诗人希望有人能够像他一样,为屈原举行悼念仪式,将酒洒入鱼腹,以此寄托对屈原的哀思。而“不须以物缠米筒,但投诗去责蛟龙”则表达了诗人认为真正的纪念方式应该是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屈原的敬意和谴责那些不公之事,而不是形式上的仪式。
最后,“为君质直有古风,能高其义哀其忠”是对沅州通判的期待,希望他能像屈原一样,保持正直的品格,坚持正义,哀悼忠良。全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