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野桥舟阁总通烟,香气虚无花影前。
北浦因谁芳草后,西泠真有恨情边。
看桃子夜论鹦鹉,折柳孤亭忆杜鹃。
神女生涯应是梦,何妨风雨照婵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游历图景,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和深情寄托。开篇“野桥舟阁总通烟”,通过“通烟”的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湿润空气中弥漫的花香与水汽相互交织的情趣,营造出一种恬静而神秘的氛围。
紧接着,“香气虚无花影前”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使人仿佛能嗅到那看不见的花香,更强化了自然景物对人的感官刺激。诗人的情感在这里也显得微妙而含蓄,似乎对这份美景既有所怀恋,又带着一丝不捉摸。
“北浦因谁芳草后”和“西泠真有恨情边”,则是诗人对于某处风光的个人情感寄托。这里的“芳草”与“恨情”都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哀愁。
接下来的“看桃子夜论鹦鹉”,通过具体细腻的行为描述,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生活中点滴美好都能观察入微的态度。同时,“折柳孤亭忆杜鹃”则是诗人在独自游历时,通过折柳这种行为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忧郁和对往事的追忆。
“神女生涯应是梦”,这里的“神女”或许象征着某种超脱尘世的理想与向往,而“应是梦”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感慨,似乎在告诉我们,美好的东西往往只存在于虚幻之中。
最后,“何妨风雨照婵娟”,则是一种豁达的情怀表露。尽管外界可能有风雨,但诗人内心却保持着一份清明与美好,这份美好不受外界干扰,自成一格。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念,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理想的精神态度。
不详
寒郊露蕊疏仍小,瘦地霜枝细且长。
境僻人稀谁与采,马蹄赢得践馀香。
一簇疏篱有野花,不应青女妒容华。
繁英自剪无人插,只有黄蜂趁两衙。
野花无主为谁芳,酒熟渔家擘蟹黄。
遇酒逢花须一笑,故留秋意作重阳。
熠熠溪边野菊黄,风前花气触人香。
可怜此地无车马,扫地为渠持一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