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东阳的《闲居漫兴十首》中的第八首,以闲适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夜晚静坐沉思的场景。"玉几终宵坐",形象地写出诗人独自一人在精致的玉石几案前度过整个夜晚,显示出他的专注和宁静。“彤闱彻晓通”则暗示着宫廷的事务繁忙,但诗人仍能保持清醒,与之沟通,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忠诚。
“孙谋思祖训”表达了诗人对家族传统的深深思考,他以子孙后代的规划为己任,体现出家族教育的重要性和传承精神。“家教托储宫”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教育的责任,将家族的期望寄托于储君身上,寓意深远。
“天语丁宁际”描绘了皇帝的亲切教诲,诗人仿佛亲聆圣旨,感受到皇恩浩荡。“龙颜仿像中”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对皇上的敬仰和模仿,希望自己能在言行举止上效仿龙颜。
最后两句“此身真隔世,地下倘相从”,诗人感叹自己仿佛置身于两个世界,既有现实的政务,又有对逝去先人的怀念。他期待在另一个世界能与祖先相聚,流露出淡淡的哀思和对家族延续的深深眷恋。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作为文臣的忠诚与责任感,以及对家族和历史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