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昭君》由明代诗人郑鹏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探讨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君王与宫廷中普通人物之间的隔阂。
首句“黄金底事赂传神”,以“黄金”象征价值与代价,提出疑问:为何人们愿意花费重金去描绘他人的形象?这既是对艺术市场的一种讽刺,也引出了对艺术作品真实性的思考。接着,“未必丹青胜似真”一句,表达了对艺术再现真实性的质疑,认为绘画作品未必能完全捕捉到对象的真实面貌,暗示了艺术与现实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只道君王明万里”,转而谈论君主的见识与判断力,似乎在赞扬君王的远见卓识。然而,“宁知不识掖庭人”则揭示出君王与底层人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理解差异,暗含对权力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隔阂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艺术与现实、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性、权力与认知局限性的反思。